從去年12月份開始,山東、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多個省市地區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網成功的好消息接連不斷地傳出,掀起一股居民屋頂建電站熱潮。
上周,記者對家庭光伏電站的業主、國家電網公司的地方營業廳、光伏企業、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等人士進行調查采訪后發現,家庭光伏電站成為“圈內人的游戲”,家庭光伏電站的業主或是承建商多是光伏行業上下游的業內人士或是長期在關注、研究光伏發電的“技術控”,“圈外”的普通居民難以進入。
潮涌?
分布式光伏發電或將是未來光伏發電以及分布式電源發展的主流。2012年,分布式光伏發電成為行業新寵兒。多份“重量級”文件中稱,要“有序推進”光伏電站,“大力推廣”分布式。
依據國家電網的公開說法,去年10月26日,《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工作的意見》發布后,截至2013年2月27日,國家電網公司累計受理分布式光伏報裝業務119件,發電容量33.8萬千瓦。
北京首例成功并網的私人家庭光伏電站業主任凱位于順義區的別墅家里,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取經”的企業和個人來了一撥又一撥。
記者發現,雖然家庭光伏電站投建入網進展得熱火朝天,但和“小電廠”結緣的多是投身于光伏上下游的專業人士,并非普通家庭。
全國首例成功并網的是青島徐鵬飛家的“小電廠”,而徐鵬飛是能源公司的工程師;上海首例家庭光伏發電站并網的業主黨紀虎任職于昱能光伏科技集成公司;重慶首個申請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居民楊洪彬一直愛好研究太陽能發電……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熱衷于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家庭生活水平相對較高、有推廣太陽能意識、且主要抱有“嘗鮮”的態度,并不在乎20年左右的回報周期。
任凱成立的北京慧能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接到的訂單客戶多位于遠郊區縣,安裝場地多是自家別墅屋頂和陽臺,“他們有的是環保人士,致力于推進清潔能源的利用,還有的是將自己發電視作身份的象征,并不在乎投資回報。”
一位研究微電網的人士說,這是一個“高富帥”燒錢的過程。“普通市民要么租房,要么是公寓樓,哪來的別墅屋頂發電?”
門檻
雖然已經成功的“圈內”業主都強調家庭光伏電站并不難建,聲稱只要選擇正規的廠家和懂技術的安裝人員就可以,但對“圈外”的普通人來說卻并不容易,技術、資金、核準等門檻重重。
上周,記者撥打國網公司地方營業廳的電話以及各省市的“95598”電力系統服務熱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日撥打電話進行光伏發電咨詢的很多,但是落到實處,申請成功并網的案例并不多,大部分省市還是個位數。
在申請環節上,不少居民用戶的“申請”因各種各樣的理由而被拒,比如“沒有政府投資主管部門對項目前期的同意批準”、“房子沒有產權”等。而國家電網公司地方營業廳對政策的解讀也是各有說法,不少地方甚至除了對國家電網的文件進行照本宣科外,回答不了用戶提出的任何細節問題。
一位接近北京市平谷區供電公司的人士透露,從新政策發布以來,全區陸續已經有20多個用戶前來咨詢,但沒有一例成功并網,其中一戶止步于“臨門一腳”。
他解釋說,不少用戶在算帳后發現,投資一個中等規模的家庭光伏電站,需要投入5萬元—8萬元,如果不能享受1元的上網電價,至少需要十幾年才能收回成本,再加上復雜的入網流程,大多數居民知難而退。
為了鼓勵光伏發電的發展,國家出臺了每度電1元的標桿上網電價,但是個人投資建設家庭光伏電站,如果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核準是拿不到這個電價的,只能是按照當地的脫硫煤電價格執行。
按照現有規定,雖然家庭光伏電站也是電站,但是因為規模太小,發起者是自然人,不是法人,因此不能享受到國家針對光伏發電站提供每度1元錢的標桿電價。
任凱說,即便個人能夠被列入到電站可研申請對象中,也需要相關方面支付50萬元的費用,僅甲級資質的工程咨詢機構編制的項目申請報告就要20余萬元。“對于我們家4萬元的成本投入,總量3KW的電站來說太不實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