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面板領域正醞釀著貿易戰,但起因看來沒什么說服力。西方制造商可能夸大了中國廉價產品對該產業體質的沖擊。面板獲利需要提高,但懲罰性關稅和中國的反撲,可能只會讓太陽能的競爭力更加低落。
歐盟可能很快就會跟進美國的腳步,對中國面板進口祭出懲罰性關稅,以回應其“傾銷”。在此同時,中國則威脅調整多晶矽關稅。多晶矽是制造太陽能面板的原料,而該市場仍為西方制造商所主導。
無疑地,面板生產商為此所苦。根據顧問公司IHS的數據,面板生產商三年前的毛利率為30%。到了去年底,由于產能過剩,生產商已無法維持定價能力,只好虧錢出售產品。而北京當局給予的低利信貸及其他鼓勵措施,無疑地讓中國商產生更能抵擋價格壓力。他們也藉此機會爭取市場份額。
然而,實際情況還要復雜許多。首先,生產成本降低是2010年初以來價格下滑80%的主因。在處于技術快速創新階段的產業中,虧損和政府支持是常見之事。
此外,西方面板生產商并非完全沒有依靠政府支援。若沒有高額補貼來推廣太陽能,這些廠商可能根本不會存在。太陽能市場分析師Paula Mints指出,在這產業30年的歷史中,太陽能面板的毛利率只有在2004-2008年間高于5%。
沒有人樂見無利可圖的產業。但懲罰性關稅只會推高了所有廠商的成本,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因為正是面板生產商蒙受的損失,協助推動了太陽能需求大增。補貼只是加快了這個趨勢。拜整個價值鏈的成本下滑,就算沒有補貼的太陽能設備,在某些利基市場,也已足以和化石燃料相抗衡,而更全面的成本競爭力看來已近在咫尺。
政策官員應謹記,只要燈會亮,沒有人會真的在意電力是從何處來。煤、油氣或者其他綠色能源都會成為太陽能貿易戰下的真正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