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西南方一望無際的戈壁上,正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地面溫度接近60攝氏度。河西走廊的太陽能資源得天獨厚,中廣核所屬一家光伏發電企業負責人丁總對此非常滿意,他的光伏產業這兩年發展勢頭很好,用他的話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年日照時數超過32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為640萬千焦/平方米河西地區這片尤其適合于發展光伏產業的熱土,從國家鼓勵發展光伏產業的號角聲甫一吹響,便吸引了多家企業蜂擁而至。
在敦煌地區,丁總是“吃螃蟹”的第一人。2009年,他的團隊拿到了我國首個大型光伏并網特許權示范項目敦煌1萬千瓦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他激動、欣喜,但并不意外,因為他的光伏夢想由來已久。“2004年我就開始特別關注光伏產業,并著手準備我的項目,可以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說起他的光伏夢,這位今年已經65歲的老人興奮如孩童。2004年從供電企業退休,2009年光伏項目開建,5年的時間,他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12時,太陽烤得腳似乎都要被熔化掉,丁總卻仍然堅持在他的光伏園區里轉一轉。園區占地500畝,成片的電池方陣向四面八方鋪展開,一眼望不到邊,它們靜靜地吸收著充沛的太陽能,并將其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
從2009年開始,敦煌地區試水光伏發電的企業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16家企業參與進來,而且周邊幾個縣有幾十個項目都在陸續開建。
在丁總看來,光伏發電的發展,更需要“人和”。“人和”是什么?他打了個很簡單的比方:“村里要用水,現在水有了,水渠的建設也得快馬加鞭。敦煌地區現在光伏發電容量上去了,就地消納少,所以送出能力得跟上。”
目前,敦煌地區光伏項目并網容量達到39.8萬千瓦,現有的110千伏敦煌—瓜州線路的外送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這些光伏企業的需求了。
事實上,國家電網公司近年來對于西部電網的建設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相繼建成投運了一批重要輸變電工程,有力促進了西部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6月27日,位于敦煌地區的750千伏沙洲變電站建成投運。沙洲變是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的重要站點,它的建成,意味著將敦煌地區的光伏電外送,可以不再依靠110千伏線路,而是將借著“疆電外送”的東風,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我們現在都在等2014年年初光伏園區附近兩座330千伏變電站的建成,建成后,光伏電就能通過這兩座變電站順暢地接入西北二通道。”說話間,丁總看著變電站的方向,滿懷期待。
接入后是否能滿足光伏電外送的需要?沙洲變電站站長張平說:“沙洲變將為敦煌地區的新能源外送提供60萬千瓦的容量,目前該地區39.8萬千瓦的并網容量是可以滿足的。”
光伏產業“光速”發展,在河西地區的“光電版圖”上,還有許多光伏企業老板懷揣著對電網建設改造的急切期盼:電源與電網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隨著千萬千瓦級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新投產企業的增多,未來需要更多的沙洲變,我們對供電企業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