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的主角正在發生變化。
隨著國內各項推動光伏應用的政策陸續出臺,國內光伏電站開發的大幕正徐徐開啟。
“中國光伏市場新一輪大規模投資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說,但這一輪唱主角的不再是民企,而是央企。
過去中國光伏行業的主角特征基本是 “兩頭在外”,民企主導。以2006年尚德上市為標志,短短兩年時間中國光伏產業就取得世界產量第一的寶座,在光伏產業中迅速崛起了一批明星民企,如尚德、賽維、林洋、天合、阿特斯、英利等等。然而,在過去的兩年中,隨著光伏產業經歷了過山車的市場行情,這些風光一時的民企個個遍體鱗傷。
隨著國內市場的啟動,以五大電力及中廣核、三峽集團、國機、中航等為代表的央企正迅速搶占光伏電站市場,元氣大傷的民企受制于資金鏈等難題在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正被動成為邊緣化角色。
央企搶占光伏電站
近期光伏行業的利好政策不斷。財政部發布《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政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按發電量給予補貼。 此外,8月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在大同舉辦的國際太陽能競賽暨國際太陽能高峰論壇期間透露,“分布式補貼政策將最晚在今年8月底前出臺,補貼價格、光伏并網等此前熱議的光伏一攬子政策將一并推出。”
種種利好之下,近段時間國內光伏電站投資噴涌而出,光伏業的又一波投資大潮正在啟動。
8月5日,中國建設工業集團與寧夏自治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200億元包攬了寧夏全區2500MW沙漠生態光伏電站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