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說公司,論公司。大話公司今天誰來說。經濟之聲評論員楊春陽今天點評:光伏市場進入央企主導時代。
楊春陽:《21世紀經濟報道》昨天有一條的新聞說:“光伏行業的主角正在發生變化”,報道說光伏行業過去唱主角的是民營企業,現在主導國內光伏市場舞臺的,驟然成了規模龐大的央企。在產能過剩比較突出的行業里,當造船、鋼鐵、水泥、甚至煤炭都還在苦苦尋找出路的時候,惟有光伏產業的轉折和表現最具有戲劇性——先是與歐元區市場的沖突,以及雙方達成的諒解,給光伏產品的出口帶來了希望;最近,又是在國內能源市場上的重新布局,光伏業由以往的民營主導,進入到央企主導的、新一輪突飛猛進的時代。
從2006年起,在產業政策以及海外市場需求的刺激拉動下,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對光伏產業投資的熱情極度高漲,中國光伏產業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在規模上達到了世界第一。但今天,隨著國內光伏市場新一輪大規模投資的啟動,以及它帶來的種種利好,似乎民營企業只能對此望梅止渴。央企和民營企業兩者在國內光伏市場上的輪替,給人一種反差強烈的奇異感覺。一面是民營企業產能過剩、資金緊缺,對新一輪發展望洋興嘆;另一面是央企資本密集、流動性充裕而在光伏領域大規模擴張。其核心是財政部新近出臺的《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政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政府的其他光伏產業一攬子政策。這種同一產業內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值得思考。
這些一攬子政策,目前的絕大多數民營光伏企業是無法享受到的。千載難逢的機遇,目前基本歸屬于央企。當然,說當前出現的央企主導并非貶義,也不是先入為主的價值判斷。只是在想,難道曾經的主導者民營企業在光伏的舞臺上就此謝幕不成?光伏產業從此變成另一家的獨大。市場的規律和特點,應該不是這樣的。是什么樣的約束,限制了民營企業活力的釋放,讓它們不能在這個市場舞臺上大步地走下去。這也要從政策方面分析原因,有沒有能夠改進的措施和辦法。畢竟政策也是一種資源,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甚至是最重要的資源。
經濟學家林毅夫在剛剛舉行的2013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說,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有條件也應該推進中國的雙軌制改革。林毅夫認為,現在經濟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雙軌制帶來的扭曲。這些扭曲主要體現在:金融結構的扭曲,金融行業的大銀行,只能給大企業和富人提供服務;資源稅費的扭曲,主要體現為資源價格非常低;以及服務業的壟斷,比如電信、交通部門。
當前,民營光伏企業面對的資金鏈和資金規模的問題,確實不是主要面對民營經濟的小微金融能夠承擔得了的。正如林毅夫的觀點表達的:現在經濟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因為雙軌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讓企業平等使用各種生產要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從這方面看,這種雙軌制最典型地反映在當前國內光伏產業的市場主導者的轉變上,這種戲劇性的轉變,能否維持光伏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否維持這個行業和領域的技術創新的需求?這曾經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而從一個產業、一個行業的變化,可以看到經濟再平衡的鐘擺,朝著哪個方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