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1個月的歐盟光伏反傾銷調查案在歐洲定錘。至此,中國光伏企業從一致對外轉成“內斗”階段,關于配額的爭奪已然悄悄開始。
面對7GW的光伏蛋糕,各企業避而不談配額,眾口一詞“現在都很難說”。
“從商業市場角度講,獲利的將是非中國企業;從國家層面講,配額是有好處的,可以去產能化。”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在評價中歐雙反結局時這樣告訴記者。
仍能占歐市場六成
中歐協商達成價格承諾協議,根據歐盟委員會公告,從2013年8月6日起,94家中國光伏企業按照價格承諾協議可享受對歐盟出口硅片、電池、組件免征反傾銷稅。前提條件是,中國輸歐光伏組件價格不得低于每瓦0.56歐元,每年總量不得超過7GW。
優太新能源副總經理劉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價格應該接近歐洲本地企業的平均價格。與41%的懲罰性關稅相比,是一個相當大的妥協和平衡。應該說,歐盟理性地反映了市場的價值,同時又不失公允地控制了傾銷的潛在風險。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畢竟‘價格承諾’不是一個市場經濟的行為,按照目前歐洲市場的整體FIT(上網補貼電價)下降的趨勢,不利于項目開發商和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收益,間接上會減少市場的規模。”劉鵬直言。
在中電光伏市場部總監鐘章偉看來,“價格提升,對中國廠商開拓海外市場還是會有一些影響,從經濟規律上看,價格上升勢必使得需求下降。7GW的配額,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數量也是下降了。”
有同樣看法的還有輝倫太陽能市場部經理袁全。袁全表示,目前歐洲本地產組件成本亦在0.57 歐元/瓦左右,中國臺灣、韓國、美國等地出口至歐洲的組件平均價格只略高于此價格。“在此價格承諾下,我國出口至歐洲市場的組件競爭力將無疑有一定下降。”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歐盟本土光伏市場需求是15GW—17GW,中國出口達到12GW左右。“這占了歐盟市場的七八成,預計明后兩年歐盟市場需求在10GW至12GW左右,中國按照最新配額,依然能占歐盟市場的六成左右。”鐘章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