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4日中午,2013國際智能電網論壇媒體見面會舉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烏赫勒、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DE)主席喬基姆·施耐德和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欒軍共同與采訪此次論壇的十余家媒體見面。中國特高壓發展受到廣泛關注,關于增強智能電網發展的標準化與創新水平,也成為記者們關注的熱點。
遠距離輸電前景光明
見面會一開始,就有媒體拋出問題:全球能源電力領域都非常關注的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進展如何,以及下一步國家電網公司的特高壓發展構想。
欒軍表示,皖電東送工程試運行階段比較順利,該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比如,工程是同塔雙回的。這在世界上是沒有過的,具有比較強大的電力輸送能力。
展望未來,欒軍表示,中國的可開發的新能源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如光能和風能,而水電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這些可再生能源無法在當地完全消納,所以需要長距離輸送到東部地區。傳統的超高壓輸電技術難以勝任,所以說,發展特高壓很有必要,未來前景光明。
烏赫勒接過了欒軍的話。他說,中國能源分布不均的這種情況在很多國家都有,德國也是如此。比如,德國充沛的風電要從北部運到南部,雖然距離沒有中國2000千米那么長,但是也需要高壓電網來發揮作用。
針對有媒體提出輸電和配電何以兼顧的問題,喬基姆·施耐德指出,輸電和配電是完全不沖突的,是互補的。德國從北向南輸電,勢必需要交直流的高壓電網工程,但在兩端也一定要有強大的配電網絡加以支撐。他舉例,德國制定的270億歐元電網投資中,大概有100億歐元用于輸電網改造,目前,已經有3條高壓直流線路在預期之中,將耗資20億~3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