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可再生能源再度遭遇了強烈抨擊。
10月15日,德國4家供電公司公布了201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的附加費金額。這早已成為每年的慣例。
2014年與2013年相比,附加費將上調18%,達到1千瓦時6.2歐分。順便一提,2013年德國的家庭電價為1千瓦時28.6歐分。其中,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占5.3歐分。
10月11日,在宣布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金額之前,歐洲10家大型電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齊聚一堂舉行會議,呼吁“廢除FIT”。9月底,由德國的電力公司等組成的德國聯邦能源和水資源協會(BDEW)也發表聲明,指責FIT造成的負擔在不斷增加。
德國從2000年開始推行FIT。而日本晚于德國12年,在2012年才終于開始實施FIT。也就是說,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上,德國是日本的老師。德國的制度一旦發生動蕩,日本的制度設計或許也將難免受到質疑。
對于導致電價上調的FIT,德國國內的確傳出了批評之聲。但是,要說歐洲的電力公司集體要求廢除FIT是不是意味著制度本身的失敗,答案卻是并非如此。
苦于經營惡化的歐洲電力公司
有這樣一份數據。在2005年的德國電力市場上,4家大型電力公司大約擁有80%的份額。但到2011年,份額減少到了約70%。經營可再生能源的企業奪走了份額。這些企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乘著FIT的東風,在電力市場上的地位與日俱增。
按照FIT的規定,在德國,電力公司有義務在一定期間內,以固定價格收購可再生能源所發電力。但隨著收購產生的成本要作為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由廣大消費者承擔。電力公司只要投資可再生能源,就能像新興發電企業那樣,獲得可再生能源產生的利潤。不過,直到現在,大型電力公司都幾乎沒有增加對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對于大型電力公司而言,提高已經投資的核電站和火力發電站的運轉率,借此獲取利潤或許更加重要。但隨著最近的政策調整,這樣的戰略籠罩上了一層陰云。
德國已確定了在2022年之前關閉所有核電站的方針,電力公司通過巨額初始投資才擁有了核電電能,現在卻陷入了不得不放棄的狀況。而且,火力發電的處境也相當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