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日前在北京對常州龍騰太陽能熱電設備有限公司完成的“槽式太陽能集熱系統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鑒定,認為相關技術產品和集成技術在我國太陽能熱發電項目中已經具備規模化應用能力。
鑒定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建忠表示,該技術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加快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及工程示范與應用,推動光熱發電項目的建設。
該項目成果的取得標志著中國在槽式熱發電采光系統集成技術及其關鍵核心部件生產等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突破,為國內建設大型光熱電站提供了技術及經濟可行性保障,具有巨大的推廣前景。
常州龍騰太陽能2012年自籌資金并采用自主產品與技術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投資建設了國內首條商業化槽式聚光集熱系統示范工程。該示范工程是全球首個在同時具備高緯度、高海拔、風沙、嚴寒等特殊自然環境的地區建設的槽式聚光集熱系統示范工程,并且該項目通過了全球權威檢測機構德國宇航中心DLR派遣的工程師團隊進行的現場檢測認證,對于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建設和運維大型商業化光熱電站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常州龍騰太陽能熱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俞科說,集熱場系統作為光熱電站中的核心系統,占整個電站投資的40%-50%,并且決定了整個電站的最終輸出。我們的集熱場示范工程成功建設和運行,并且通過檢測與鑒定達到國際化商業電站的效能水平,表明中國光熱發電技術與裝備的國產化有了重大的突破,并在中西部地區的使用上有了實際的經驗與數據,為實現我國十二五規劃的1000MW裝機容量的目標奠定了核心部件產業與集熱場集成相關的基礎與經濟性,降低了大型商業化電站的技術風險。
光熱發電是聚光太陽能熱發電的簡稱,它是利用聚光集熱系統高效吸收太陽熱能,然后通過常規熱電轉換的方式進行規模化并網發電的一種技術。
俞科介紹,相對于其他新能源發電方式,其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太陽能利用效率高,聚光集熱系統的光熱轉換效率已經大于70%;二是技術兼容性好,可以和煤電、天然氣、生物質等常規火電站實現系統接入聯合循環;三是可以通過規模化儲熱實現連續發電,且儲熱的技術成熟、成本低,已有電站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四是商業化運行經驗豐富、技術風險較小;五是成本下降空間大,世界銀行的報告預計長期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將降至6-8美分,目前國外最新建設的電站其商業電價折合人民幣1.2-1.5元/度,在我國實現產業化后預期更本還將極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