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光伏電站建設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回報周期較長。現在建電站,銀行業貸款利率普遍較高,且貸款門檻也高,光伏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時,除了準備資本金外,還需對貸款額提供額外等額擔保。而且,中國只有少數銀行能夠提供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長期貸款,一般的商業銀行最長只有五年,這與光伏電站的運營期限二十五年不符。為改善光伏行業的金融環境,相關部門曾要求國開行制定創新性金融扶持政策。但國內光伏行業融資環境的根本性改變仍需時日。
同時,今年整個光伏產業鏈產能過剩仍很嚴重。2012年國內光伏電池和組件廠商有600多家,僅去年一年數量就減少了1/4,但減產產能總量可能只有10%。而且,這些廠商大部分都是停工和半停工狀態,大部分產能是2011年的新產能,今年以來市場稍微好轉,這些產能會很快卷土重來。這意味著,實際上全行業去產能化過程并未有實質性推進。過剩產能如果不能盡快消化掉,產品價格低位徘徊,那么企業的毛利率水平及資金狀況就難言大幅改觀,如此一來,支撐產業走出低迷,進入提速發展階段的動力也就喪失了。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內光伏業產能達40GW,目前實際出貨量僅11.5GW。今年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難超3GW,低于年初確定的目標5GW。
因此,如果不創新商業模式,不把融資平臺搭建起來,投資人只能望梅止渴,一大批光伏企業也很難救活。2014年全國擬新增分布式光伏發電6GW,2015年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GW的目標也很難實現。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決策,協會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聚合社會資源,共建光伏電站”。
分布式光伏產業 聚合模式的概念
光伏電站是一個封閉的利益關系鏈,也是價值創造的產業鏈。協會要改變傳統的買賣與競爭關系,化競爭為聚合,爭取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光伏產業的開發與建設。
聚合模式是:由具有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使命的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新能源投資管理公司,全面負責光伏應用項目。由權威部門牽頭,由企業、政府、銀行合作成立擔保基金,和各園區合作進行統借統貸服務,同時園區也與相關基金合作,多種方式緩解企業融資困難。在進行具體項目開發時,各企業有產品的出產品,有技術的出技術,有屋頂的出屋頂,有土地的出土地,有相關資源的出相關資源,使業主、開發商、投資商、EPC總承包商、系統設計方案提供商、光伏系統集成商、光伏產品貿易商、光伏發電裝置生產制造商(光伏組件、跟蹤支架、屋頂安裝支架、逆變器、匯流箱、光伏專用電線電纜、蓄電池等)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統一戰線,聯合起來共同建設光伏電站。光伏電站建成后,每個光伏電站都實現獨立核算,可由專業企業進行運營,也可在相關交易平臺上銷售。合作各方按照股份比例在未來獲利中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