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能基本可以滿足全球市場、風電產能超需求近一倍、核電設備產能利用率僅僅七成……在近年來一系列政策、外貿因素影響下,作為新興產業的發電設備制造業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且超過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呈現出絕對過剩現象。
政策、貿易多重因素導致產能過剩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近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表示,我國有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絕對性的過剩,就是隨著我們工業化的完成,有些產能可能到我們最終完成工業化也難以消化,如發電設備目前形成的產能,怎么發展也消化不了這些產能。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火電設備產能、水電設備產能、核電設備產能利用率在70%-75%,光伏設備產能利用率只有不到60%,風電設備產能的利用率不到70%,變壓器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三大電站鍋爐廠的產能總共有9000萬千瓦,但實際的產量只有5000萬千瓦,產能利用率僅為55.56%。
卓創分析師王曉坤認為,目前電力設備過剩,尤其是光伏、風電設備等過剩與政策支持有密切關系,近年來為了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節能減排,政府加大了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把光伏、風電等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各種扶植政策,造成各地紛紛上馬項目,由于沒有統一的規劃,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目前火電設備也面臨過剩,出于節能減排、治理污染考慮,政府對火電支持力度明顯減小,新增裝機明顯減少,導致設備供大于求。
“光伏、風電等發電設備過剩也與其自身的特點有關系,光伏、風電與傳統發電相比具有不穩定、位置偏僻等問題,一個電廠的投入要先解決好補貼、并網問題,設備的投入要受其他條件影響,往往會出現設備生產出來,但是配套跟不上,沒法投入的情況。此外,我國光伏之前90%出口,在歐美對我國發起雙反調查后,出口量銳減,只能返內銷,而國內需求又不夠,就導致過剩嚴重。”中宇資訊分析師關大利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除了政策支持、雙反調查等因素,近年來用電量需求增速放緩也是導致設備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用電量增長也動力不足,在整體市場不景氣的條件下,需求減弱,而產能并沒有明顯減少,導致過剩情況嚴重。
部分發電設備產能可滿足全球
來自彭博社的新能源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晶硅組件產能共60.3GW(1GW=1百萬千瓦),其中來自中國的產能就高達40GW。也就是說,全球2/3的光伏產能在中國。而當年,全球光伏的裝機容量也就是30.5GW。
“2012年我國光伏產能就已經超過40GW,而當年全球光伏裝機市場也就30GW左右,這意味著我國的光伏產能都可以滿足全球市場,處于絕對過剩狀態。”王曉坤說。
一位光伏企業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我國光伏發電設備產量雖然相比前幾年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但是仍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仍是處于比較過剩的狀況,隨著國內光伏市場不斷擴大,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未來過剩的情況可能會有所好轉。
除了光伏外,風電也面臨類似的情況。據統計,2011年我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而2011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為1700萬千瓦,較2010年下降6.85%;2012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為1400萬千瓦。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超過了實際需求量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