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產業尤其是晶硅太陽能發展遭遇產能過剩、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詬病時,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受到關注,國家發改委將在今年內啟動太陽能光熱發電特許權招標的消息,被業內看作是光熱發電產業化的開啟,這不禁讓晶硅路線的太陽能企業捏了一把汗:光熱發電技術的崛起是否會宣布本來已經備受爭議的晶硅太陽能走上末路?
不可否認,光伏占據整個太陽能發電行業的局面將被光熱的進入打破。光熱發電避開了多晶硅的使用,從而避免了高污染、高能耗的惡名,也使得其發電成本脫離國際多晶硅價格波動的限制。目前,我國已有部分科研院所和企業逐步掌握了光熱發電的核心技術,這為光熱在我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新能源投資領域的分析人士看來,即將開始的內蒙光熱項目特許招標可能會成為點燃光熱投資激情的星星之火。
正是由于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各種顯著優勢,據媒體報道,在今年初中國工程院進行的“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咨詢研究項目——新能源產業課題組項目會議上,光熱發電作為重點被要求詳細陳述。一位委員會專家表示,從去年9月到今年年初,完成項目立項建議書的光熱發電項目增加了3GW,從去年開始,各大電力巨頭就在西部平坦地區圈了大片空地,等待后續發展。
這是否意味著光伏路線將被替代?業內專家表示,在中國乃至全球太陽能發電市場越來越大的背景下,這兩種技術路線都有市場,且缺一不可。
光熱發電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其成本必須借助于規模效應才能迅速下降。據測算,一個1GW的光熱電站發電成本在0.7-0.8元/度。其投資也比光伏電站更具吸引力。利用國產設備建造一個50兆瓦的槽式光熱發電站,包含土地成本,聚光陣列的設備投資預計在10億元左右,單位設備投資在1.5萬元/KW左右。而比較而言,同等規模的光伏發電站則需20多億元和4萬元/KW左右。但目前來看,國內還沒有大規模光熱電站規劃,截至2009年的數據顯示,全球的太陽能光熱裝機也不過700MW左右。
這種規模效應決定了光熱發電主要將應用于大規模的發電站建設,其能量可儲存和類似火電的發電原理使得電網更能接受其電量。而光伏發電的規模限制相對較小,更可適用于小型電站和分布式電力,例如在沒有大量空地可建設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站的地方,依附于建筑建設離網或并網的光伏發電系統。
同時擁有光伏和光熱兩種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阿本戈太陽能公司就認為,這兩種技術路線各具優勢,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選擇采用最合適的技術。(記者 李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