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戈壁灘,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變身”成為水電站的“編外機組”;在江蘇灘涂地,波光粼粼的魚塘上覆蓋著藍色太陽能電池板;在河北張北草原,巨大的風機葉片下是蔓延的太陽能電池板……記者近日實地調研發現,以水光、漁光、風光等多能互補方式建設的光伏電站,因其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具備經濟性和推廣性,有助緩破解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的瓶頸,大有“助燃”國內光伏應用市場之勢。
在黃河上游第一壩——中電投龍羊峽水電站的不遠處,32萬千瓦的太陽能電池板鋪展在方圓10公里的戈壁灘上。這是我國第一個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也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
“光伏發電通過輸電線路并入龍羊峽水電站,一同打捆送出,相當于龍羊峽新建了一臺水電機組。”業主單位中國電力投資集團黃河公司總經理謝小平告訴記者,這種水光互補、組合電源點的新模式,既優化了光伏電能質量、避免了“棄光”,又提高了水電站對電網的調節能力和送出電線的利用率。
太陽能發電因其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會對電網穩定性造成影響,必須調配其他電源進行補償調節。而水電機組具有快速調節性能,能夠將光伏發電的鋸齒型出力曲線調整為平滑穩定的曲線。
“用水電來調節,一下子把不穩定的光伏發電變成優質電,避免了送不出去造成‘棄光’。”謝小平告訴記者,水光互補的調節是通過一套自主開發的系統控制軟件來實現的,這套系統填補了國內此類關鍵技術的空白。
龍羊峽水電站總經理張空海告訴記者,水電站也得到實惠,因打捆了光電,送出線路的年利用小時數比原來設計的4621小時提高了300多小時,盤活了存量資產。同時,水電站對電網系統的調節能力也增強了。
自去年下半年,在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并網光伏裝機容量1942萬千瓦,僅去年一年就新增容量1292萬千瓦。
俗稱“國八條”的《意見》支持地方創新光伏發展方式,并明確鼓勵利用既有電網設施按多能互補方式建設光伏電站。業內人士認為,探索多能互補方式有助破解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的瓶頸,緩解“棄光”“棄風”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