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6月9日德國光伏出力超過系統負荷50%背后的故事》一文,受到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但也有專家認為,沒有綜合考慮發電負荷、用電負荷、電力交換等因素,就不能全面理解德國含高比例光伏發電的電力系統運行特性。為此,某媒體再度聯合能源研究院有關專家,對6月9日德國電力系統運行特點做了更進一步剖析,這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光伏、理解新能源發電或許有所幫助。
問題一: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快速增長,未來是否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常規電源?
回答一:否。在能源資源枯竭預期、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客觀約束下,擺脫化石能源依賴成為人們對未來能源圖景的最美好愿望,但實現遠比愿望殘酷。由于光伏和風電受天氣條件影響,發電出力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用專業術語講,就是容量可信度(capacity credit)很低。以德國為例,2014年第1-24周(2013年12月30日-2014年6月15日)德國各類型發電量構成如圖1-1所示。可以看出,光伏電量在每一周里所占的比例差別非常大。尤其是在第四周(1月20-26日,如圖1-2),光伏最大瞬時出力僅為410萬千瓦,僅占光伏總裝機容量的11%。該周內光伏發電量僅為8000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天光伏滿負荷運行時間僅為18分鐘。在光伏、風電均不給力的情況下,需要煤電、氣電、核電等常規電源頂上。
圖1-1 2014年1-24周德國發電量構成
圖1-2 2014年第四周德國各類型發電出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