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彭博新能源分析師發布了一則報告,稱今年全球太陽能面板的需求有望大幅增加29%,或直接導致供不應求,出現8年來的首次逆轉,并通過多家廠商的相關高層之言來證實其報告結論的可靠性。當日美股收盤,英利上漲5.6%至3.77美元,晶澳上漲5.49%至9.99美元,天合光能上漲4.9%至13.06美元,晶科能源上漲2.3%至28.01美元,阿特斯上漲0.35%……股市呈一片翻紅現象。
但實際真是如此嗎?證券時報一則報道對上述報告表示了懷疑。據稱多位業內人士普遍不相信“短缺論”。北京誠晟資管的新能源研究員劉忠政認為“短缺論”的預測并不靠譜,目前市場普遍預計明年裝機在45-48吉瓦之間。太陽能面板短缺的概率其實并不大,光伏產能擴張非常容易,很快就能通過增加生產線滿足裝機需求。而江蘇正信光伏副總裁胡桂所也認為全球市場的需求不會有明顯起色。歐美市場由于雙反效應,需求持續下降,日本市場因削減補貼,需求也在降溫。
一則報告激起千萬層浪花,可惜的是,撈了一場空。再繼續往前數,還有:
18日傳言歐盟不僅要對中國大陸掀起新一輪的反規避調查,且還將對臺灣、馬來西亞等加工幫兇國一并調查,掀起新的一輪光伏大眾恐慌,在傳言還沒等臺灣太陽能廣電協會官方出來辟謠宣布立場之前,臺灣的太陽能股已在此利空波及下成重災區,包括上游硅晶圓廠到下游電池廠一片慘綠。早盤開盤不久后,族群幾無幸免,只截至中午就有12檔跌停。
歐盟的調查傳言已這般后果,那美國雙反更是不用多提。據稱當時初裁結果一出,臺灣就炸毛了。當天太陽能股由上游硅晶圓廠到下游零組件廠,股價一面倒,慘不忍睹。臺媒紛紛以“臺灣地區電池廠商陷絕境”、“臺太陽能廠反傾銷稅高于預期、業者傻眼”、“太陽能電池面臨減產及價格戰”等標題報道此事。據稱當天市值蒸發超過新臺幣100億元。
臺股如此悲觀,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執行長洪傳獻卻慢悠悠地表示,全球太陽能市場裝置量約40GW,美國占全球太陽能市場比重僅占1成多,約5GW,意謂還有其他35GW市場可開拓。言外之意就是,我們老大都不急了,媒體你急個啥,臺股也真是夠大呼小叫的。
美國與歐洲市場如今所占比重已經不多,相比之下,亞太地區市場顯得更加火熱,因此雙反或者反規避調查的稅率再高,也堵不住中國光伏產品輸往其他市場,因此其實并不是沒有出路,并沒有媒體說的那么嚴重,也還不到絕望的地步。雖說股票風云不可測,一點風吹草動都能把人打死,但光伏股實在太過脆弱,看起來就像一株弱不禁風的野草,一不小心便會奄奄一息,毫無生氣。筆者不禁想要一問:為何光伏股是如今這般說死就死的狀況?
作者: 來源:EnergyTrend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