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眾多的國內太陽能光熱企業而言,從熱水器到熱能的產業升級,道路還很漫長,但現階段的行業形勢和競爭格局,迫使太陽能企業必須要利用政策空間,提前“闖關”。
實際上,國家對于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支持政策出臺已久。科技部早在“十一五”863計劃中就已經安排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重點項目,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予以大力支持。該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太陽能塔式熱發電關鍵技術,并建立太陽能熱發電實驗系統和實驗平臺。
同時,在2007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選擇荒漠、戈壁、荒灘等空閑土地,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并計劃到2010年,建成大型并網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5萬千瓦,到2020年,全國太陽能熱發電總容量達到20萬千瓦。
當前,中國太陽能熱發電項目主要由科技部支持,按照有關計劃路線圖,預計在2010年我國將建成1兆瓦實驗電站及研究基地,證實技術可行性后,逐步在2015年建設10—100兆瓦示范電站,2020年建成荒漠地區100—1000兆瓦的商業實用電站。如實施順利,預計2020年后可開始規模化建設。
然而,雖有政策規劃,目前國內光熱發電還基本上處于技術研發階段。中國內地較大規模的光熱發電項目極少,多數仍處于試驗階段,中國乃至亞洲尚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太陽能熱發電廠。
造成這種尷尬現狀的原因來自多方。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和完善;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的審批程序和電價核準程序不明確;在并網以及規模化推廣方面仍有很大阻力等等,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光熱發電發展的瓶頸。
與之不同的是,光熱發電的孿生兄弟——光伏發電在我國已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鏈,并獲得國家政策的相關補貼。2009年3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及《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確定對光電建筑2009年的補助標準為20元/瓦。
同年7月,由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中,也提出對光伏并網項目和無電地區離網光伏發電項目分別給予50%及70%的財政補貼,并計劃在2—3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為了應對國家的光伏“金太陽”計劃,身在甘肅蘭州的聯合國工發組織太陽能促進轉讓中心主任喜文華教授提出了太陽能“南墻計劃”,要求通過太陽能光熱與建筑的一體化結合,解決熱水、取暖、降溫等問題,但該計劃目前尚未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