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要機器換人?乍一聽,很多人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幾乎與國外同時起步、機械裝備水平一流的光伏行業,也要推行機器換人?
事實上又如何呢?先來看一組數據,2013年浙江省光伏行業勞動生產率每人每年13.8萬元,而當年全省工業勞動生產率每人每年17萬元。也就是說,光伏行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全省工業的平均水平。
原來,雖然提純、拉棒、切片等光伏產品生產環節,早已全面自動化,但將單片電池片連成電池組件的組件生產、電池片顏色篩選等個別環節,一直都是依賴人工,且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近日,記者在浙江舒奇蒙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組件生產車間,看到有趣的一幕:一號組件車間,依然沿用傳統人工生產組件;緊鄰的二號組件車間,卻只有兩臺全自動串焊機,車間里幾乎看不到工人。
該公司副總經理金友康介紹,最多時兩個組件車間有200多號工人,購進全自動串焊機后,目前還有140人。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臺全自動串焊機可減至少35名工人,每名工人月薪3000元以上,一年下來的人工成本不少于130萬元。而一臺串焊機150萬元,相當于一年即可收回成本。
減少用工僅僅是機器換人帶來的表面效應,對光伏企業來說,通過機器換人提升產品品質贏得的大客戶、大訂單,才是根本動力。
來自鄰省的同行,中電電氣(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接洽的大客戶,見面第一個問題就是“組件生產是人工焊還是機器焊?”一聽人工焊,立馬掉頭走人。今年1月起,該公司將組件手工焊接全面替換為自動焊接機后,效果立竿見影:電池片碎片率由0.68%下降至0.25%;而制程合格率則由98.56%提升至99.61%,按照每單元年產能100MW來計算,年電池片碎片成本從166萬元下降至61萬元、年成品不良成本從576萬元下降至156萬元,分別下降63%和73%。
“當前,光伏行業每個月的工人流失率在8%,相當于一年下來,整個工廠的工人新換了一次。”浙江省光伏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趙永紅博士介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光伏行業的機器換人,已如箭在弦上。
作為省內知名的光伏企業,正泰太陽能公司下屬的四家工廠就很能說明問題。該公司在杭州、上海、酒泉和德國各有一家工廠。其中,杭州工廠建廠最早,組件生產環節基本是全人工生產;上海、酒泉工廠設計之初,已有了自動化的考慮,目前生產上處于半自動化水平;而公司去年收購的德國工廠,除了最后的包裝外,其他所有生產環節全部用機械,實現了全自動化。
當前,正泰太陽能公司的機器換人規劃已全面啟動,公司計劃到2016年,投入5000萬元資金,用3年時間,以德國工廠為樣本,將所有工廠打造成全自動化生產車間。屆時,現有的2800名工人將減少一半。
而這股進一步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的浪潮,已在全省光伏行業內悄然涌動。據相關部門測算,按照當前我省光伏組件產能計算,組件生產環節全面自動化后,可減少用工在萬人以上。而更大的利好,在于提升浙產光伏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