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集團旗下的光伏巨鱷——聯合光伏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光伏”)正在下游領域攻城略地。
招商局集團旗下的光伏巨鱷——聯合光伏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光伏”)正在下游領域攻城略地。
6月8日,全球最大單筆太陽能電站收購交付啟動,聯合光伏向海潤光伏(4.86, -0.26, -5.08%)支付3.5億元預付款,用于收購后者位于中國大陸17個地區的光伏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為930兆瓦,收購總價約為88億元。截至2014年年底,聯合光伏已經在內蒙古、青海、甘肅、江蘇、廣東、福建等省(區)擁有15個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為572兆瓦。
聯合光伏大舉進軍下游電站,正是當下光伏電站投資熱潮的一個縮影。如今,除了一些專門做電站投資運營的企業外,部分傳統的光伏組件企業也開始向下游延伸,引發了業內對新一輪光伏投資泡沫的擔憂。
三天豪擲百億
聯合光伏前身為金保利新能源公司,相比其他光伏企業,聯合光伏完全是個“新兵蛋子”。
從2013年開始,聯合光伏才頻繁在各地收購光伏電站項目。不過,盡管起步晚,但聯合光伏的擴張速度讓人咋舌。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今年5月,聯合光伏擁有和已簽約協議正履行交收手續的光伏電站項目共44個,總裝機容量達1852兆瓦。保守估計,按照8元/瓦的投資價格計算,聯合光伏就要付出大約150億元。
不過,有招商局做后盾,錢對于聯合光伏而言,似乎并不是問題。
此外,2013年以來,聯合光伏還分別向招商基金、中國華融、復興再保險、平安保險、東方資產、拔萃資本、中信資本等金融機構發行數十億元的可轉債,用于支持光伏電站收購。
除此之外,借助招商局這一央企融資平臺,聯合光伏先后與國開行、工商銀行(4.97, -0.14, -2.74%)達成了貸款融資合作,融資總額為12億元。
“光伏電站融資難的問題對于聯合光伏根本不是問題。”OFweek行業研究高級分析師孫棟棟表示。聯合光伏的融資渠道非常通暢,并打通了從融資、收購到運營的整個環節,這為其后續的快速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到2015年,聯合光伏動輒就以十幾億乃至幾十億的價格,在各地擴張布局下游電站版圖。聯合光伏首席執行官李原則表示,整體收購光伏電站是聯合光伏布局下游最高效的形式。
如在5月11日,聯合光伏就以19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國電旗下5個光伏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10兆瓦,就此拉開大型電站收購的序幕。兩天之后,財大氣粗的聯合光伏又宣布以88億元的價格,再一次大手筆收購海潤光伏930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
3天之內,聯合光伏就豪擲百億收購千余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這絕無僅有的收購規模和速度讓業內瞠目結舌。
扭虧為盈之惑
從2013年開始,聯合光伏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已經將電站裝機容量規模擴大到了1852MW,如此屢屢大手筆押寶電站,能否實現預期目標?
孫棟棟對記者表示,光伏電站本身潛在的質量問題對企業未來盈利會帶來巨大風險,“很多的光伏電站運營商發現,當他們從建設方手里收購電站之后,電站的發電量并不能像之前設計的那樣有保障,經常在運營一年后,發電量就會急劇下降,遠遠達不到預期收益。這樣的電站很難有穩定的現金流,后續資產證券化等融資手段也不能使用,會限制電站運營商盤活資金,阻礙進一步擴大光伏電站的資金能力。”
針對業界存在的種種擔憂,聯合光伏則用業績給予回應。
聯合光伏披露的2014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得益于光伏電站的電力銷售,報告期內聯合光伏純利潤為3.9億港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2014年全年,聯合光伏總收入增至5.2億港元,實現業績盈利3.7億港元。聯合光伏在年報中披露,業績增幅主要來自于2013年收購的太陽能發電站發電量增加了262%。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聯合光伏在收購電站時有一系列的考核標準,首先就是要求其收購的太陽能電站必須已經并網發電,同時電站的內部回報率(IRR)要達到9%以上,并且賣方要具備有效的購電合同及提供發電量擔保。
如今,聯合光伏從2013~2018年期間,設定了5年發展目標,到了2018年,計劃實現總裝機容量約為5吉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聯合光伏在電站收購方面的布局還將持續,屆時會否還有創紀錄的收購“壯舉”,依然值得期待。
誘發新一輪泡沫?
在聯合光伏大舉進軍光伏電站的同時,順風清潔能源、協鑫新能源、中民投、江山控股等資本玩家也先后加入到了這一行列。不僅如此,傳統的上游組件企業也將產業鏈向下游電站延伸。一時間,光伏電站仿佛香餑餑一般被各路資本爭相追捧。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對此提出質疑,認為一些企業做光伏電站實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通過下游電站的延伸來謀求融資或推動企業上市。他認為,光伏電站屬于重資產型投資,一旦現金流遇阻,資金鏈斷裂,則容易出現不可逆轉的問題。
“光伏電站開發商的迅速增加將導致行業競爭加劇,使企業面臨利潤率下滑的風險。”中投顧問一位能源行業研究員也向記者表示擔憂,認為光伏電站的開發、運營回款速度較光伏組件制造更慢,大量企業的盲目進入將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投資泡沫。
孫棟棟則表示,如今,光伏電站建設儼然成為光伏發電行業的重心,行業利潤向下游轉移,上游制造業也冀望借此復蘇。因此,這一輪光伏熱是“內需拉動型”,更加符合發展規律。
他亦強調,隨著光伏企業跟風投資下游光伏電站,投資熱潮可能會再次引發產能過剩風險,新一輪的光伏泡沫值得警惕。
作者:吳可仲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