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超日等行業巨頭接連陷入危局,淘汰出局企業更是不計其數,2011年開始的一波慘烈產業調整,讓原本仍處階段蜜月期的金融機構驟轉入“談光伏色變”的恐慌情緒,紛紛將其列入限制性行業避之不及。 然而,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殺入包含新能源、節能在內的環保綠色產業,意圖搶占市場先機,一些金融機構也
尚德、超日等行業巨頭接連陷入危局,淘汰出局企業更是不計其數,2011年開始的一波慘烈產業調整,讓原本仍處階段蜜月期的金融機構驟轉入“談光伏色變”的恐慌情緒,紛紛將其列入限制性行業避之不及。
然而,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殺入包含新能源、節能在內的環保綠色產業,意圖搶占市場先機,一些金融機構也開始對部分光伏企業做出投資價值重構。
而在信托領域,明確表態對該領域予以重點關注的代表即為中建投信托,據了解,該公司在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市場投資領域的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0億元,其中集合類項目5單,后續仍將有多個項目持續推進。
面對看似紅海的光伏市場,這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如何做好最后的風險控制防線,都是市場首先拋出的懷疑與問題。
振發新能源副總裁李慶田坦言,目前光伏產業融資確實面臨諸多難題,但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金融機構制定產業政策時未做細分,對太陽能、光伏行業往往采取“一律禁止準入”態度,但其實前端的組件制造和終端的太陽能電站建設本身是存在差別的,不應被全部封殺。
八大融資渠道版圖全解
中建投信托副總經理余海認為,光伏配件的生產或者硅料確實是過剩的,但實際上光伏電站的發展情況剛好相反,因為對其而言原材料價格呈線性下降狀態對其越發形成優勢,商業模式也逐漸創新,能夠提升整體利潤率。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光伏電站的無杠桿內部回報率目前估計在9-10%之間,利潤空間依舊較大。估計到2040年投資將達到5.6萬億美元,是一個非常高增長的行業。
據其介紹,實際上目前已經有規模龐大的社會資本在此追逐,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投資報告顯示,我國2014年的清潔能源與技術投資PE案例接近100筆,金額12.4億美元;12家企業成功上市,募集資金達41.48億美元;2015年至今至少有6家上市光伏企業發布了融資預案,包括定增、可轉債、新股配售、債券等,總額達144億美元。
據了解,光伏企業基本的融資方式有八大類,包括銀行貸款、融資租賃、信托、資產證券化、二級市場、產業基金、眾籌以及互聯網金融等。
目前,傳統的股權融資、貸款、信托相對而言已成規模,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未來料將提速,其他諸多仍在探討階段。
而各種融資方式也有著各自明顯的優劣勢,拿最為傳統的銀行渠道而言,2014年之前,介入該領域以政策性銀行為主,特別是爭取國開行貸款更是各領先運營商的最優選擇。國有大行之后雖跟進介入,但主要與國有企業合作,對民營企業投放量較小。其他股份制及地方商業銀行如今也在逐漸跟進,把光伏定為“適度進入類” 行業。
銀行渠道的優點明顯,能夠實現較低的資金成本,但整體而言行動緩慢,模式仍然以已并網發電電站的長期貸款為主,建設期融資基本少有涉及。
而如今光伏企業越來越多試水的融資租賃渠道盡管較銀行更加靈活,能夠提供3-10年左右的長期貸款,可開增值稅票,但也存在成本高,僅能采取債權單一模式的缺點。
至于定增和可轉債等借道二級市場的融資方式,盡管如今已經非常活躍,其融資規模大,是上市公司主要的直接融資渠道,但諸多機構人士認為這種路徑不但門檻高、申請流程較為繁瑣,且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實際是成本很高的操作,每增發一筆都會導致股權被攤薄,所以并不是長遠方向。
規模逐步增長的產業基金渠道是被諸多業內人士認為可作為光伏企業未來融資體系中應當充分發展的部分,其模式靈活,可采用股權、債權、夾層等。但目前來看整體規模仍然較小,且分布在零星龍頭企業,無法滿足行業需求。
除此之外,資產證券化也是如今熱議的發展方向,但對于光伏電站而言,僅適合已并網且無負債無收益權質押的“干凈”資產,然而由于國內電站質量參差不齊,發電量難以準確預期,尚難估值,故該路徑落地成果極少,仍處于試水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行業也開始采用互聯網金融及眾籌手段募集社會資本,但同樣也剛剛啟動探路,總體規模尚小。
作者:冀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