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的算盤打錯了,如今,在其想象中的談判桌前,四方代表缺席了三方
國際貿易談判的天平永遠傾于強者。恰如在那場曠日持久的中美光伏“雙反”拉鋸戰中,憑借掌握著更多“籌碼”,中國光伏似乎已占據了上風。
近日,總部在挪威,產業卻設于美國的知名多晶硅企業REC總裁ToreTorvund突然饒有興致地就中美兩國光伏“雙反”品頭論足了一番,他揚言,“盡管中美就光伏電池板貿易的談判已有了巨大進展,但倘若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措施來協調兩國的多晶硅貿易,那么,這場‘貿易戰’便不會結束”。
此言一出,聽者想必會感受到其話外之音,ToreTorvund言下,“不讓REC的多晶硅賣到中國,中國的光伏電池板就休想賣到美國。”
不過,在ToreTorvund口出不遜的另一面,REC也打出了張“悲情牌”,其宣稱,如果對華出口的美國太陽能級多晶硅仍需繳納高達57%的懲罰性關稅,則REC將不得不關閉位于華盛頓州摩西萊克的廠房,并將現有的720名員工裁至400名。
這似乎并非捏造。日前,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據海關數據統計編制的報告顯示,今年8月份,我國自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總量創出了歷史新低,環比大幅下降65.2%。其中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僅為25噸,環比大幅減少92.4%,占當月自美國進口總量的12.5%。
“中國擁有全球第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也是全球第一大光伏制造國。對于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多晶硅企業而言,失去了中國市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某光伏業界人士向記者表示,“這一次,REC是真的著急了”。
SolarWorld等退居幕后 REC扮演雙反“跳梁小丑”
值得深究的跡象是,作為中美光伏之爭的始作俑者——SolarWorld如今已退居幕后;反倒是彼時默不作聲的REC、Hemolock等愈發樂于扮演“跳梁小丑”。
這當然不難解釋,在由“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構成的光伏制造產業鏈中,身處中下游,制造電池板、組件的SolarWorld與生產多晶硅的REC、Hemolock分屬不同環節,也就具有了迥異的“利”場。
2014年底,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華二次“雙反”終裁結果,其認定中國大陸廠商的傾銷幅度為26.71%至165.04%,補貼幅度為27.64%至49.79%;我國臺灣地區廠商的傾銷幅度為11.45%至27.55%。
至此,SolarWarld代表的一批美國中下游電池、組件廠商總算放下了懸著的心。始于2012年的第一次“雙反”以及上述的二次“雙反”,在SolarWarld的慫恿下,美國將價廉物美的中國光伏擋在了門外,而SolarWarld等美國光伏企業則在“雙反”關稅的庇護下得以部分存活。
雖然SolarWarld等在兩次“雙反”上都占到了便宜,但放眼中美光伏產業貿易之爭,中方姍姍來遲的“反擊”,卻也著實戳中了美方的痛處。
之所以要將此處的“反擊”加上引號,源于中方此舉即是“反擊”,亦非“反擊”。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