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衰3年的太陽能產業,由于中、美、日三大市場的需求強勁,從今年下半年以來,太陽能電池的平均價格逐步上揚,使得以太陽能電池為制造主流的臺股太陽能族群,今年第三季紛紛轉虧為盈,股價也由谷底回升
來源:財訊
原標題:概念股走出寒窯,中、美、日聯手加持全球太陽能產業
受到中、美、日需求大增刺激,全球太陽能產業景氣已經由谷底回升,臺股的太陽能族群今年第三季紛紛轉虧為盈,股價也出現強勁反彈,到底這是長線走多訊號,還是曇花一現?
已經連衰3年的太陽能產業,由于中、美、日三大市場的需求強勁,從今年下半年以來,太陽能電池的平均價格逐步上揚,使得以太陽能電池為制造主流的臺股太陽能族群,今年第三季紛紛轉虧為盈,股價也由谷底回升,頗有否極泰來的味道。
景氣否極泰來 股價急回升
從 2011 年以來,由于市場嚴重供過于求,太陽能產業從上游的矽晶材料、矽晶圓、芯片,中游的電池、模組,到下游的設備、系統等廠商,都慘遭波及,因此,包括中國的模組大廠、臺灣的電池大廠都陷入虧損狀態,其中由上市公司榮化轉投資的多晶硅制造廠福聚太陽能,還因虧損累累而宣告破產;至于還能夠維持獲利的矽晶圓、芯片廠,主要都是靠景氣不錯的半導體產業加持。因此,整體來看,太陽能產業近 3 年來算是在度小月,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美國采取雙反(反傾銷、反補貼)政策,更是讓太陽能產業風聲鶴唳。
然而隨著中、美、日太陽能設備容量的大幅成長,加上全球太陽能大廠擴廠的腳步放緩,市場的供需出現逆轉,這從今年下半年太陽能電池的平均價格逐步上揚即可看出端倪。尤其是中國國家能源局在 10 月間,將今年太陽能設備容量由原本的 17.8GW 大幅提高至 23.1GW,以及將至 2020 年的總設備容量目標由 100GW 提高至 150GW 之后;知名市調機構 IHS 也將今、明 2 年全球的太陽能設備容量目標分別提高至 58.7GW 及 65.5GW,并且預估至 2019 年全球總設備容量將達 498GW(較 2014 年成長達 177%),讓太陽能產業的營運前景出現一線曙光。
作者: 來源:財訊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