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規模化石能源的應用,國內環境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能源結構必須調整”,這是當前國內從上至下達成的共識,于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迎來不可阻擋的機遇。
作者:張世祥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可再生能源頻遭“尷尬”局面待解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規模化石能源的應用,國內環境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能源結構必須調整”,這是當前國內從上至下達成的共識,于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迎來不可阻擋的機遇。
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新能源發展迅猛。僅拿風電來講,至2010年年底,我國并網風電4182.7萬千瓦,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國風電裝機10885萬千瓦,短短5年翻了一番還多。2014年,國家電網經營區域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319.6萬千瓦,同比增長竟達44.2%。光伏發電方面,2010年年底,我國光伏裝機89.3萬千瓦;而到2015年9月底,這個數字已經變成3795萬千瓦,5年翻了六番還多。僅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就達990萬千瓦。
盛宴之下,必將引來資本的熱捧,一時間,國內電力巨頭、眾多的民營企業都紛紛布局可再生能源市場。
不斷上演的尬尷局面 然而,火熱的市場背后,并非一番坦途。
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9月,甘肅和新疆棄光率達28%和20%。四季度實際情況更為嚴重。上證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寧夏光伏電站今年10月起出現限電情況,部分電站限電高達70%;甘肅11月限電約60%;新疆12月甚至動用了新能源全面限電的臨時措施,限電約95%以上,有的縣市甚至限電100%。
眾所周知,我國能源供應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在資源上“西富東貧、北多南少”,在需求上則恰恰相反。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如此,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也是如此:80%以上的風能資源分布在“三北”地區,太陽能資源也是“高原大于平原、西部大于東部”,而75%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東部、中部地區。
業內人士稱,一方面“三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電力需求不足、電力市場狹小,另一方面卻是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都比較富足,這就必然導致新能源消納上的矛盾。如果沒有足夠的跨區外送電力通道,即使甘肅、新疆火電機組全停,照樣有棄風、棄光。
在無論如何都會棄風、棄光的“三北”地區,為了少棄風、棄光,電網企業絞盡了腦汁。盡管就地消納新能源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但電網企業和新能源發電企業都知道,把“三北”地區的新能源電力送出區域之外,才是解決棄風、棄光的治本之策。
國內一新能源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新疆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的風電開發才初具規模,還沒有達到百萬千瓦級就進入瓶頸。單純依靠新疆本地消納,風電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開發。他認為,只有借鑒哈密風電基地特高壓外送的經驗,啟動外送消納模式,才能開發新疆海量的風電資源。
作者:張世祥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