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薄膜電池市場份額在高速增長,但晶硅電池仍將繼續把控太陽能電池市場。晶硅電池還是薄膜電池太陽能電池兩大技術路徑的對決再起硝煙。
兩年前,國際硅料供不應求,一度被炒至500美元/公斤,這對晶硅電池生產企業造成了致命的打擊,而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趁勢興起。
今天,晶硅的價格經歷了沖高回落,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卻遲遲難有突破,太陽能電池的市場再一次狼煙四起。
誰將是未來市場的主宰這場爭斗仍在繼續。
薄膜尷尬
2010年11月30日,在光伏主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心副主任賈銳卻斷言,2009年世界光伏電池生產排名第一的光伏企業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會在今年讓出頭把交椅,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將取而代之。因為FirstSolar的主要業務是薄膜太陽能電池。
自2005年起,全球晶硅的價格開始瘋長,將很多光伏企業逼到了死角。原材料成本的壓力,成為眾多企業不能承受之重。
由于其成本僅相當于晶硅電池的一半,薄膜電池深受眾多電池商青睞,在全球范圍內趁機引起了一輪“攻城略地”的投資潮,業界也一度興起薄膜電池將最終取代晶硅電池的說法。
據北方微電子公司光伏產品事業部總經理王寶全介紹,很多大型晶硅電池企業要買硅料,必須打過去幾個億來鎖定硅料,這對于企業來說有些困難。因此我國國內不少光伏企業先后投身到投資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熱潮中,包括無錫尚德、江西賽維、新奧等多家企業都從國外購買薄膜電池設備,設立了薄膜電池生產線。
然而,薄膜電池的發展勢頭在2008年晶硅價格出現連續大幅跳水時遭到重創。2008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硅價格開始暴跌,從最高的每公斤500美元左右,跌到谷底的30美元左右,目前多晶硅的價格在每公斤60美元左右。
金融危機給光伏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晶硅價格從500美元/公斤跌到了40多美元/公斤。
隨著晶硅價格連創新低,晶硅電池成本也大幅下降,薄膜電池由此失去了成本優勢,不少薄膜電池生產企業的訂單量也受到較大沖擊,我國不少光伏企業擴張薄膜電池生產線的計劃也因此出現不同程度的擱淺。
今年11月初,無錫尚德在上海新的晶硅電池生產廠正式投產,而這一工廠正是由建設中的薄膜電池廠轉型而來。尚德董事長兼CEO施正榮對此的解釋是,薄膜電池因為轉化效率太低,不具備競爭性。
這與英利集團不謀而合。英利集團總經理王向東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晶硅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薄膜電池技術上還不夠成熟,并且壽命短。因此,“英利集團十年內不想做薄膜太陽能。”王向東稱。
作為中國光伏產業的“南北節能環保雙雄”,他們不約而同地放棄繼續在薄膜電池領域的努力,這是否預示著太陽能電池發展方向上的重大轉折
晶硅主流
目前,晶硅電池依舊是太陽能電池的主流。
晶硅電池主要應用于太陽能屋頂電站、商業電站和高土地成本的城市電站,是目前技術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占據世界光伏市場80%以上的份額。
賈銳說,盡管薄膜電池市場份額在高速增長,但晶硅電池在未來1015年仍將繼續把控太陽能電池市場。在整個太陽能電池市場份額里,晶硅的市場份額按80%算,即使每年它的份額被薄膜蠶食掉5%,那么薄膜增長到50%的市場份額大概需要810年時間,但是晶硅依舊占有50%的市場,還是主流。
太陽能光伏設備大廠GTSolar市場與溝通部總監JefferyNestel-Patt也提出了相同的論斷。Jeffery指出,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目前才是太陽電池的主流技術,盡管其他具有潛力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不斷冒出頭,在未來幾年也都會有明顯的市場成長,但至少五年內都很難威脅多晶硅的主流地位。
據中國市場情報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薄膜電池動輒數億元的投資是晶硅電池的78倍,再加上在生產過程中同步產生的技術成本、設備成本、運輸成本,其整體成本相比晶硅電池并不具有明顯優勢,甚至會虧本。
另外,賈銳表示,薄膜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提升受到材料屬性的限制,而它要提高到11%12%的效率水平較難。
對此,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認為,未來10年之內,晶硅電池仍將會是光伏市場的主流。
此消彼長
盡管晶硅電池仍占主流,但薄膜電池市場份額的高速增長也足以調動很多企業的胃口,所以,薄膜太陽能電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機構預測,2013年薄膜電池將占到全球光伏電池市場30%的份額。
同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李珂深信,薄膜太陽能電池所用的材料更少,其成本優勢也更明顯。“目前光電轉換效率較低主要在于薄膜所應用的材料還不合適。而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新的材料,力爭把光電轉換效率從目前的7%8%,提高到11%以上。我相信35年或者510年,試驗總會突破這種物理極限,改變現在發展的瓶頸,從而使薄膜生產達到一種爆發式的增長。”
與此同時,由于薄膜電池的弱吸光性以及建筑一體化的獨特應用,在國內,已有不少企業和地區將眼光投向了薄膜太陽能電池。
記者此前在廣東佛山三水采訪了解到,廣東省為了追趕江蘇、江西等光伏產業發達省份,采取跳躍式推進的方法——極力推進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和應用。其中,中建材、廣東愛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在紛紛落戶的同時,在此成立了中國薄膜太陽能電池標準工作委員會以搶占薄膜太陽能的話語權。
正將觸角伸向新能源領域的正泰集團就很看好薄膜電池,已經在技術和產能上提前布局。去年正泰從瑞士引進了產能達30兆瓦的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這是當時國內第一條光電轉換率能夠達到9%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
對于薄膜太陽能的未來,高宏玲表示,薄膜太陽能有著晶硅難以比擬的特色。比如,薄膜太陽能的透光性和弱光吸收性,都是晶硅難以替代的。
而在王寶全看來,薄膜太陽能前景的確比較廣闊。他說:“由于薄膜本身的技術層出不窮,薄膜電池的生產在設備投資上又耗資巨大,一條生產線大約要花幾個億,如果未來很多設備能夠真正實現國產化,成本也會有一個大幅度的降低。”另外,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晶硅和薄膜并不能完全互相替代。比如,薄膜太陽能在做建筑一體化(BIPV)的時候,是非常適合的,而晶硅就要差一些。
實際上,從專家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不難發現,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市場前景都很廣闊,光伏市場遠遠沒有達到讓一種技術獨舞的階段。
賈銳表示,未來的主流市場雖然還是以晶硅為主,但并不是說晶硅就把薄膜的空間擠壓沒了。這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最后終將會達到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