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中國每年將新增1500萬千瓦到20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繼續保持全球最強勁增長。
作者:朱怡
來源:中國電力報
原標題:光伏產業“十三五”前景展望
在此之前的五年,歷史不經意完成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敘述──我國以連續3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的成就講述著能源結構優化的提速,也以躍居世界第一的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展示了清潔能源是如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十三五’時期,中國每年將新增1500萬千瓦到20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繼續保持全球最強勁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擲地有聲的話語,宣示了信心,吹響我國光伏產業踏上“十三五”新征程的號角。
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更高的起點,意味著更大的挑戰。整裝抬首,頓覺對我國光伏產業的思考已經不再是如何趕超世界,而是如何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有望達1.6億千瓦
“十三五”光伏產業發展的卷軸倏然鋪開,不難窺出其少了“突擊情結”,更遠離了“運動式”思維,多了沉穩練達,多了科學理性。 數字背后蘊深意。根據國家能源局提供的規模發展指標,到2020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6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700億千瓦時。其中,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億千瓦,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太陽能熱利用集熱面積保有量達到8億平方米。
與規模相比,電源結構也值得關注。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約為7%,在新增電力裝機結構中的比重約為15%,在全國總發電量結構中的比重約為2.5%。
采集金色陽光,掇菁擷華之后的綠色熱能,也將幻變成百姓人家的一抹光亮、冬日里的一份溫暖。根據結構發展指標,到2020年底,我國將實現全國城鎮建筑和廣大農村地區民用熱水、集熱面積保有量2億平方米;供熱采暖、制冷空調系統集熱面積保有量1.96億平方米;大型區域供熱站示范項目200座,集熱面積保有量400萬平方米;工農業供熱應用集熱面積保有量1.5億平方米。
披光而行,行路至此。站在能源革命興起的機遇期,直面“十三五”的任務壓力和使命召喚,準確研判當前光伏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對我國今后做好光伏產業發展工作至關重要。
經歷10年的積蓄和近5年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光伏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一方面是在大氣污染和減排目標壓力下,光伏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未來從替補逐漸走向替代,將面臨其他各類能源的競爭,市場消納壓力更趨嚴峻。
來路鐫刻著慎行與理性,而去程愈發飽含著籌謀和希冀。比規劃目標本身更值得期待的,則是貼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以及日趨優化完善的建設布局和運營模式,這才是光伏產業發展紅利之源。
對此,國家對于“十三五”時期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明確指標,比如單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轉換效率分別達到23%以上、20%以上和20%左右。
作者:朱怡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