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過電站建造初裝成本一次性補貼的1.0時代后,全電量度電補貼的2.0時代也將結束,我國的光伏產業正在進入新補貼時代。
作者:喬寵如
來源:經濟網
原標題:電價下調,光伏大限將至?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3月,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714萬千瓦,同比增加52%。業內專家認為,驚人的裝機增速,是光伏企業對于“6.30”電價調整的應激反應。在走過電站建造初裝成本一次性補貼的1.0時代后,全電量度電補貼的2.0時代也將結束,我國的光伏產業正在進入新補貼時代。
無補貼,則無光伏產業。這是光伏業內人士的共識。
從歐洲開始的光伏補貼推動了人類利用太陽能的進程,也推動著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光伏電池生產國。
2011年,歐洲市場逐漸飽和,光伏產能需求比從41:16.7劇降至63:21。為此,中國推出電價補貼制度,希望能夠借此消化過剩產能,幫助中國的光伏企業渡過難關。
“補貼是國家扶持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的一劑良藥。在補貼之下,光伏產業得以快速成長。”蘇美達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袁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誠然,2011年以來,中國的光伏電站和分布式項目迅速蔓延。截至2015年底,中國連續三年實現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全球第一,累計裝機總量約43GW,已經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
就在此時,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決定進一步下調光伏電站的上網標桿電價。
按照規定,2016年以前備案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網發電,將執行新的電價標準。這意味著,Ⅰ類、Ⅱ類和Ⅲ類資源區的光伏電站度電補貼將分別下降0.1元、0.07元和0.02元。
“這表明,我國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和國際大環境的變化,當前的補貼政策已經不能適應光伏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長期關注光伏補貼的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熊永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作者:喬寵如 來源:經濟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