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年報的落幕,各大光伏企業的上半年成績單全部出齊。從業績看,國內光伏企業受到搶裝潮的拉動,普遍出現出貨量大增,晶科、協鑫、隆基等龍頭企業更取得出貨量與利潤的雙豐收。此外,包括英利綠色能源、海潤光伏及漢能等在內的多家過去的“問題公司”上半年也同樣獲得不錯的業績。
原標題:受惠搶裝潮 多數光伏企業業績飄紅難掩下半年市場隱憂
來源:中國證券網
作者:陳其玨 王文嫣
隨著半年報的落幕,各大光伏企業的上半年成績單全部出齊。從業績看,國內光伏企業受到搶裝潮的拉動,普遍出現出貨量大增,晶科、協鑫、隆基等龍頭企業更取得出貨量與利潤的雙豐收。此外,包括英利綠色能源、海潤光伏及漢能等在內的多家過去的“問題公司”上半年也同樣獲得不錯的業績。
在業內看來,光伏標桿電價在今年6月30日后重新調整所引發的搶裝潮直接刺激上半年光伏市場出貨量和裝機量的爆發式增長,大幅提振了光伏行業業績。但隨著下半年政策重歸平穩,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陰霾重新開始籠罩,光伏企業將面臨一場新的考驗。
晶科、協鑫領跑出貨量與盈利
從出貨量榜單看,兩家龍頭企業晶科與天合的爭奪仍在繼續。其中,晶科能源宣布上半年出貨量高達3.3GW,超過了此前的硅基光伏組件出貨量冠軍天合光能。后者此次以3.1GW屈居亞軍。
而從盈利來看,晶科能源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9億元,也高于天合的4.4億元。
不過,這兩家的盈利能力和上游多晶硅及硅片龍頭保利協鑫又不可同日耳語。根據財報,保利協鑫上半年多晶硅產量達36328噸,與去年持平;硅片銷量達8.88GW,增長26%。實現收益約131.59億元,同比增加28.7%,股東應占利潤13.89億元,幾乎是去年的兩倍。
協鑫系里的A股公司協鑫集成上半年同樣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實現營收67.08億元,同比增長了88.0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達到了1.9億元。其二季度出貨量遠超第一季度的746MW,達到1346MW,幾乎翻倍。
盡管圍繞單晶、多晶組件孰優孰劣的爭議仍未停止,單晶組件生產商的業績卻大幅激增。國內最主要的單晶硅光伏產品制造商隆基股份披露,上半年營業收入為64.24億元,同比增長282.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634.17%。而億晶光電等其他單晶組件生產商上半年凈利潤也達到了2.78億元。
此外,航天機電2016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07億元,同比增長74.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637.22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實現扭虧為盈。
不僅僅是優質企業大獲豐收,此前經營狀況備受質疑的“問題公司”上半年也紛紛出現扭虧好轉的跡象。英利綠色能源公司近日公布的二季報顯示,第二季度總凈營收達到了25.241億元,上半年總的營收達到了49億元,凈利潤為1.5億元,終于在虧損多年后實現扭虧為盈。然而沉重的債務負擔仍將是該公司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
漢能薄膜發電中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集團營業收入達到32.96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56%,毛利達到20.65億港元,同比增幅約為41%;同時,公司在期內錄得8.21億港元盈利,實現扭虧為盈。中報稱,公司盈利增長歸因于多個原因,包括下游戶用及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銷售同比增長約284%;同時,上游薄膜發電裝備產線交付收入同比增長約33%。
前兩年風波不斷的海潤光伏披露:公司半年度營業收入24.5億元,同比增長29.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46.44萬元,同比增長18.71%。按主營業務構成分析,組件、電池片收入大幅增長為業績作了最大的貢獻。
不過,另一家爭議頗大的公司——順風光電,盡管上半年營收和毛利同比分別增長了30.9%和114.7%,凈利潤卻僅為5450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68.4%。據稱,盈利下降的原因是國內西部地區實施棄光限電措施造成該公司太陽能電站不能滿負荷發電,同時政府延遲支付電價補貼以及電站資本開支利息増加。
作者:陳其玨 王文嫣 來源:中國證券網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