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列入銀行黑名單的光伏貸款時下卻“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及農信社在該行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如今超過20家銀行推出了“光伏貸”產品,覆蓋面也逐漸擴大。
原標題:光伏貸“變身” 逾20家銀行授信松綁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楊井鑫
曾經被列入銀行黑名單的光伏貸款時下卻“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及農信社在該行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如今超過20家銀行推出了“光伏貸”產品,覆蓋面也逐漸擴大。
據記者了解,在光伏產業相關扶持政策出臺之后,商業銀行對于光伏行業的貸款逐漸松綁。由于該產業涉及綠色金融和節能減排,且市場空間巨大,銀行對光伏產業的興趣漸濃,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采用多種模式介入產業中。
“光伏產業的貸款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但是產業貸款的切入點很重要。銀行從市場消費端介入,擴大了光伏實際應用,還能夠拉動國內需求加速產業的回暖,這遠比單純給上游企業貸款風險要低得多,也能彰顯出節能和綠色。”某城商行信貸部負責人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搶食市場
早在2013年上半年,銀監會曾經對商業銀行明確發文警示光伏產業過剩,存在貸款風險,并將之列入限制類貸款名單中。此后,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的破產又給光伏行業投下了一抹陰影,影響延續至今。
然而,該產業的回暖明顯要較其他行業更快,至少商業銀行在授信上已經有所松綁。同時,借助扶持政策、扶貧和綠色金融的概念,光伏產業甚至成了銀行“香餑餑”。
9月底,郵儲銀行浙江省分行首筆“光伏貸”落地臨安,而此前農行、招行、江蘇銀行以及多地的農商行、農信社均推出“光伏貸”作為銀行扶貧主打產品。一時之間,這種原本屬于限制類的貸款已經在分類上有所轉變。
“光伏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此前國內光伏產品大多是銷往國外。但是,由于國內產業規模的無序擴大,使得產能過剩,光伏產品的價格暴跌,引發了國內企業的倒閉,行業陷于困境中。”一家國有大行人士告訴記者,在監管警示下,大多數銀行2015年之前將光伏企業貸款列入了黑名單,嚴控新增貸款。
他告訴記者,光伏產業是一個極度依賴銀行貸款的領域,由于國內經濟環境不景氣,銀行貸款控制投放也是迫于無奈。
據了解,行業的產能過剩對上游企業融資造成了很大沖擊,而資金越來越大的缺口也讓行業處于了一個頹勢。
“長遠來看,光伏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對資金的需求量也不小,而銀行應該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介入其中。”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表示,商業銀行對光伏大型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一直還是很大的,部分貸款可能也不會列入到光伏貸款中。
資料顯示,融資的困境和市場的需求漸漸成為了矛盾,這為后續政策的出臺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2013年國內光伏產業過剩,但是當時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只有80萬千瓦,而2014年制定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新增規模目標是800萬千瓦,新增需求增長了10倍。這部分新增的需求無疑使需要吸收更多的資金支持,而銀行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作者:楊井鑫 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