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觀點認為,中國作為資本充裕,政府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國,更應該發展光熱而非光伏。相反,電網系統落后,資金缺乏的落后國家才應該推廣光伏。
原標題:光伏遇困,太陽能產業或轉向
來源:南風窗
作者:譚保羅
這幾年,光伏成了中國身陷困境的代表性產業。從無錫尚德到江西賽維,壞消息從未停止過。
太陽能產業除了光伏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分支光熱。但后者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被中國地方政府和產業界重視的程度并不夠。在光伏碰壁,大量產能閑置的背景下,光熱開始崛起。
政策“指揮棒”已在轉向。今年9月,發改委發布光熱核定上網電價,這意味著光熱發電的“銷路”有了“法定依據”。此外,國家能源局發布了20個國內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名單。同時,財政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也在向光熱產業傾斜,國內首個光熱全產業鏈的天津濱海光熱產業園被納入PPP示范名單。
光熱發電的電量比光伏穩定,更適合規模化的運營,而光伏作為一種“分布式”發電方式,可以零散,甚至家庭經營。因此一些觀點認為,中國作為資本充裕,政府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國,更應該發展光熱而非光伏。相反,電網系統落后,資金缺乏的落后國家才應該推廣光伏。
那么,為什么光伏在中國遠火過光熱呢?未來發展光熱,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光伏的前車之鑒呢?
光伏困境之鑒
2013年,全球最大光伏發電設備生產商無錫尚德破產重整。前不久,紐交所上市公司的江西賽維LDK進入破產重組,而另一光伏巨頭天威集團同樣在10月份向河北省當地法院提交了重整計劃草案。
中國光伏產業一線巨頭悉數遭遇困境,這個產業正陷入困境。
光伏是個產業鏈的概念,可以簡單分為上下游兩個板塊。上游是指光伏設備、組件研發、生產,屬于制造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和天威集團都屬于上游企業。光伏發電設備的主要原材料是多晶硅、單晶硅,由于產能的快速擴張,2015年,我國多晶硅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產量近50%。
中國光伏制造業的崛起得益于外銷爆發。德國、西班牙和美國等國家大力推廣綠色能源,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巨大市場。但次貸和歐債危機之后,歐美市場疲軟,這些國家為保護國內光伏制造業,“雙反”頻發,因此光伏制造業開始主攻國內市場。
光伏產業的下游是指光伏電站運營。隨著國家政策扶持,以及制造業企業的出口轉內銷,中國的光伏發電業開始爆發。2015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1513萬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的四分之一以上,所使用發電組件占我國年產量的1/3。
到2015年底,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一。光伏制造業的“內部消化”,開始成為市場主流。
但光伏的“全產業鏈虧損”與這個產業的崛起幾乎如影隨形。在上游,虧損原因無一例外都是產能擴張,但銷路受阻。盲目的產能擴張很大程度來自于地方政府助推。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除了無錫尚德之外,光伏制造業的“大戶”多半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特殊的“地域現象”背后,是光伏制造業獨特的生存模式。
作者:譚保羅 來源:南風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