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風電將達2.1億千瓦以上,太陽能將達1.1億千瓦以上。
原標題:用好價格杠桿推動能源變革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與煤電等傳統能源相比,電價上并無優勢,這也成為限制我國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擴大規模的關鍵因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出將適當降低保障性收購范圍內2018年新建陸上風電和2017年新建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引發業界熱議。
專家表示,可再生能源若想不斷擴大市場占比,必須正視與成本低廉的火電等傳統能源的競爭,如果要按期完成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達到20%的目標,必須加快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步伐。
上網電價持續下調
電價補貼幾乎是所有國家在新能源發展初期采取的鼓勵措施之一,可謂是新能源產業的“風向標”,電價變動對產業影響巨大。拿光伏行業來說,電價每到一個下調的截止時間點,之前都必將發生一段時間的“搶裝潮”。
記者獲悉,在最新的征求意見稿中,變化最大的是光伏電價,其中光伏上網電價三類地區分別從每千瓦時0.98元、0.88元、0.80元下調至0.75元、0.65元、0.55元,而屋頂分布式“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和“全部自發自用”的補貼由目前執行的0.42元,下調至一類地區0.2元,二類地區0.25元,三類地區0.3元。兩種類型的電價最高降幅分別達到31.2%和52.4%。此外,2018年陸上風電電價比原計劃再降0.03元,海上風電電價也將下調0.05元。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電子基礎處處長王威偉透露,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投資成本持續降低,比如,從“十二五”初期到現在,光伏發電的硬件成本下降了70%。
此前,華電、昌盛日電更以每千瓦時0.52元的上網電價成功中標包頭光伏領跑者基地項目,與一類風能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僅差0.01元。
除了成本大幅下降,財政補貼資金缺口較大是電價下調的直接原因。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坦言:“截至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累計達到550億元,原有的補貼模式難以為繼。”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可以依靠補貼持續發展下去的。光伏、風電、光熱等新能源,未來誰的成本下降更快,誰就會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一個背負巨額補貼的行業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電力供應的主要能源。
“為實現國家確定的非化石能源中長期發展目標,每年必須保持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規模;但同時,我們也不希望行業過快發展,透支市場的接納能力,否則不僅是投資的巨大浪費,更會影響整個產業的平穩發展,我們必須避免行業大起大落現象的發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也表明了電價調整的思路。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