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能源補貼政策令煤電不必承擔高昂的外部環境成本,而可再生能源則面臨每年數百億元補貼缺口。
原標題:煤電補貼陰影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困境
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馮灝
從數字上看,中國國務院于11月17日審議通過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似乎同時顯示出中國政府的進取心和現實主義。北京希望5年內非化石能源和煤電裝機的增長量差不多,按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說法,就是要同時 “擴增量” 和 “保存量”。
這就意味著以上兩個行業都將獲得大量財政補貼——國家承諾為煤電清潔化的成本買單,并且支持可再生能源克服價格劣勢。
根據《金融時報》按國際能源署數據制作的全球能源補貼地圖,中國對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財政補貼分別排在第8位和第5位,相差不多。相比之下,其他幾乎所有國家——如海灣國家和德國——對二者的支持則有明顯的偏向性。
但能源行業觀察者認為這些數字遠遠不足以表現出兩個行業面臨的復雜現實。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CREIA)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正在合作梳理中國的能源補貼政策。CREIA政策咨詢部主管彭澎在接受中外對話專訪時表示,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面臨的政策環境并不公平:前者需要經歷漫長的審批過程才能兌現補貼,而后者則無需承擔巨額的外部環境和氣候成本。
中外對話(以下簡稱“中”):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地位和享受的財政補貼各是怎樣的?
彭澎(以下簡稱“彭”):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中國的煤炭消費比重最高,達到66%,兩倍于全球30%的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在增加,可再生能源裝機的比重從2010年的26% 上升到2014年的32%,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比重從2010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23%。
目前,煤電進行脫硫、脫硝、除塵等“清潔化”處理享受國家補貼,補貼標準是每千瓦時0.027元。2015年火電發電量為42307億千瓦時,假如每度電都按上述標準享受補貼,需要支付給發電企業大約1100億元。
可再生能源補貼絕大部分來自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工商業用電每千瓦時上繳可再生能源附加費0.019元,足額征收的話是800億元人民幣,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做到足額征收,進而導致補貼的發放拖欠嚴重。按照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的說法,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補貼拖欠累計達到550億元,大量并網發電、具備補貼發放資格的項目由于電價附加費用收取不足,遲遲拿不到應得的補貼。
此外,金融對于火電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因為火電廠一般可以拿到全社會最低成本的融資,是可再生能源企業無法相比的,融資成本比較低也是火電企業可以額外獲得的支持。
作者:馮灝 來源:中外對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