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國在不遺余力地嘗試著能源轉型。2011年,德國制定了一項清潔能源計劃,按照計劃到2050年德國清潔能源并網發電量占比將從目前的30%提升至90%。目前,德國正在尋求一種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為其電網提供電力,并期望到2050年基本實現零排放。
鑒于德國本土DNI指數較低,光熱發電似乎不可能
近年來,德國在不遺余力地嘗試著能源轉型。2011年,德國制定了一項清潔能源計劃,按照計劃到2050年德國清潔能源并網發電量占比將從目前的30%提升至90%。目前,德國正在尋求一種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為其電網提供電力,并期望到2050年基本實現零排放。
鑒于德國本土DNI指數較低,光熱發電似乎不可能在該國能源轉型和構筑低碳電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2016年發布的幾篇論文所涉及的研究結果表明,儲熱型光熱發電技術(CSP-TES)或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為驗證上述分析結果的合理性,同時也為了響應德國科學院的未來能源系統項目ESYS(EnergiesystemederZukunft:FutureEnergySystems)的要求,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開發了一種新的計算工具,并利用該工具來研究哪種靈活可調的電力最適合于承擔低碳排放電網中的輔助電力負載。
眾所周知,儲熱型光熱發電技術可生產靈活可調度的電力,但它對法向直接輻射(DNI)的要求較高,因此光熱電站大多建在太陽能資源較為豐富的荒漠地帶。
德國研究人員經過分析,得出了一個結果:德國若從DNI指數較高的西班牙和摩洛哥進口電力,配置儲能的光熱發電將是一種極具經濟競爭力的選擇。
當然,從上述兩國進口光熱電力將需要建設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這也是遠距離運輸大額電力最經濟的選擇。因此,電力成本的計算應該包括光熱發電的成本以及新建輸電線路的成本。
光熱發電是彌補間歇發電缺陷的可行選擇
然而,研發人員的研究焦點并不僅限于儲熱型光熱發電,而是更關注未來能源系統的整體發展。
據亞琛工業大學電力電子與電力驅動研究所電化學能量轉換及儲能系統研究室副研究員PhilippStöcker介紹,由于風電和光伏發電等具有間歇性且波動較大,因此,在未來的電網中,可控和可調度的電力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彌補前者的缺陷。
Stöcker專注于計算工具的設計,以幫助優化和分析能源系統。此外,他還參與撰寫了幾篇論文,其中包括:評估光熱發電在波動的能源電力系統中的價值。
Stöcker解釋說:“我們采用的計算工具的關鍵點在于你無法過多地調整電網中的基礎電力負荷占比。因為可再生能源電網中已經有很多波動的電力來源,如光伏和風電,這些電力具有不可控制的特點。剩余需承擔基礎電力負荷的電力來源若來自配置儲能系統的發電系統,那么整個電力系統就可以實現平衡。
大規模電池儲能系統不具經濟性
與此同時,來自亞琛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大型電網系統中,如果用電池儲能系統來存儲風電或光伏發電并不經濟。相比之下,儲熱型光熱發電電站本身由于可配置性價比較高的儲能系統,這一優勢使其成為更可控的太陽能發電形式。
光熱電站之所以具備儲能優勢,主要在于其發電原理與光伏發電完全不同。光熱發電利用鏡場收集熱量,然后將熱量儲存在巨大的熔鹽罐中,在有需要時隨時可以通過釋放能量來驅動與常規化石能源電站類似的發電裝置進行發電。由于光熱電站生產的電力可實現隨時調度,因此在供電穩定性方面其完全媲美傳統的化石燃料電站。
作者: 來源:CSPPLAZA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