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補貼清算工作是對過去補貼欠賬資金的一次清理,是之前政策的延續。”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記者表示。
日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對列入第一至六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的項目進行電價附加補助資金清算。
通過初步梳理6批補
“本次補貼清算工作是對過去補貼欠賬資金的一次清理,是之前政策的延續。”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向記者表示。
日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對列入第一至六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的項目進行電價附加補助資金清算。
通過初步梳理6批補助目錄,此次清算工作將主要囊括2012~2015年并網的風電項目106.9吉瓦、光伏項目25.9吉瓦、生物質發電項目9.3吉瓦,涉及補貼資金超過500億元。
行業擴張導致補貼金額迅速增長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超700億元。
從國外可再生能源企業的 “OEM工廠”,到多項技術領跑全球行業發展,短短幾年間,我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速度令人矚目。然而,在可再生能源行業大跨步發展、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行業規模擴張帶來的發電補貼金額的迅速增長也大大超過了之前預期。
據業內專家分析,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為每千瓦時1.9分,按照文件,2016年應當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大約在800億元左右,與當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基本相當,但實際征收的數額遠低于這一數字,成為導致補貼無法及時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未來,伴隨行業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政府補貼壓力將更加沉重。
與此同時,補貼資金的滯后發放也已成為了被默認的行業“常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一個可再生能源電站在正式并網后,拿到補貼資金至少需要18個月甚至是更久的時間。據業內人士統計,進入第6批補貼目錄的光伏項目一般是在2013年8月到2015年2月正式并網,并于2016年9月開始領取補貼。此時,最早進行發電運營的一批項目,其補貼拖欠時間已超過3年。面對難解近渴的國家補貼,企業只能依靠地方補助、銀行貸款等其他資金勉力支撐,有時還會遭遇限電等情況,嚴重影響了現金流及后續投資,電站經營舉步維艱。
在政府巨大補貼缺口與企業的殷殷期盼下,2016年底,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快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提案的答復(摘要)》明確,妥善解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缺口較大的問題,根本之策在于盡快建立電價附加補貼資金與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相匹配的聯動機制。我國將“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相應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并適時下調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標準,研究建立補貼退坡機制”。
作者:伍夢堯 來源: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