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學靈活的儲能價格機制并非易事,建立與我國國情和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儲能支持政策則顯得尤為迫切。
導讀
儲能是融合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鍵,可廣泛應用于電力系統的發、輸、配、用的各個環節,但高昂的成本及價格成為制約儲能技術推廣及其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尚未出臺體系化的儲能價格標準和財稅等支持政策。
今年3月初,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儲能補償機制,結合電力體制改革研究推動儲能價格政策。
但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中國儲能價格創新發展論壇上了解到,制定科學靈活的儲能價格機制并非易事,建立與我國國情和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儲能支持政策則顯得尤為迫切。
儲能成能源改革短板
被稱為能源轉型變革最后一公里的儲能技術,在電網調峰調頻、新能源消納、分布式能源發展以及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等重要領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儲能正在由調峰調頻、輔助服務等傳統領域向多領域滲透。近期公布的28個新能源微網示范項目中,就有26個項目用到儲能,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和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中分別有60%和30%用到儲能。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4.3吉瓦,同比增長4.7%。
實際上,儲能的技術路線十分繁雜。國網能源研究院財會與審計研究所所長李成仁介紹道,儲能技術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鉛酸蓄電池、鈉硫電池、液流電池、超級電容器、超導儲能等等。
李成仁表示,隨著電力系統的發展,對儲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儲能主要滿足調峰調頻的要求;21世紀初期,隨著可再生能源帶來的電力系統的波動,又刺激了儲能的大規模發展。
“由于電力系統的要求,使得儲能技術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應用。比如季節性儲能、市場調節、調頻,對儲能的功能、持續放電時間、響應的時間等都有要求。”李成仁說。
《白皮書》顯示,繼2016年儲能技術百花齊放之后,2017年,鋰離子電池和鉛炭電池兩個技術路線有望成為儲能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液流電池與壓縮空氣儲能、氫能等技術開始出現應用規模逐級擴大的態勢。
雖然儲能技術發展如火如荼,但卻各有優劣。中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際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趙宇光指出,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儲能技術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也沒有一款經濟性、耐用性、環保性都合適的電池符合儲能要求,現有的電池只能暫時滿足電動汽車的最基本需求。
業內共識是,儲能在能源革命和能源結構轉型當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低成本儲能將會改變整個電力行業的格局。但與此同時,在推動中國的能源革命過程當中,面臨的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儲能。
“要實現能源革命,能源結構就必須轉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現在面臨的風和光特別是太陽能,都是間接式和周期式,如果不解決儲能問題,這些新能源的比例就沒有辦法提升,我們在國際上的承諾就難以如期達到!敝腔勰茉搭I域資深專家劉建平說。
作者: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