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頑強生長,獨立撐起了全球新能源市場的“一片天”。今天的中國光伏已成為全球光伏產業最重要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光伏行業是能源領域里的“新人”,無數敢“吃螃蟹”、能“吃螃蟹”的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漸支撐我國光伏產業步入規模化穩定發展階段。
5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頑強生長,獨立撐起了全球新能源市場的“一片天”。今天的中國光伏已成為全球光伏產業最重要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光伏行業是能源領域里的“新人”,無數敢“吃螃蟹”、能“吃螃蟹”的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漸支撐我國光伏產業步入規模化穩定發展階段。
據統計,2016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34.54GW,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5年來,我國光伏行業成本持續下降,技術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實現了全球化生產布局,產能擴張迅猛——在海外,參與重塑世界光伏產業發展格局;在國內,助力千家萬戶脫貧致富,我國光伏行業呈現出了健康、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寒冬”中逆勢爆發
“終于見到什么是光伏板了。”家住湖北宜昌西坪村的張先生,帶著80多歲的母親來到海拔1000多米的光伏電站示范點,就是為了滿足老人家想親眼看看光伏板“長什么樣”的愿望。
談到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用了“超預期”來形容。
數說光伏成果
光伏產業在中國經歷了兩次飛躍:
第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先后引進了多條太陽電池生產線,使生產能力由原來3個小廠的幾百千瓦上升到6個廠的4500千瓦。
第二次大發展在2000年以后,受國際項目、政府項目和市場的拉動,“光明工程”先導項目、“送電到鄉”工程以及“送電到村”工程均采用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中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勢頭漸起。
2004年,我國第一臺十二對棒多晶硅高效節能大還原爐在中硅高科試驗成功,從此掌握了由國外壟斷了20余年的多晶硅生產核心技術。
但中國光伏產業原材料和消納市場“兩頭在外”的尷尬局面一直持續到2014年。比如,2005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僅占全球產量的11%,多晶硅產量僅占當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耗硅量2.87萬噸的0.3%,電池行業所需的多晶硅95%以上通過進口解決。同年,尚德成功上市及首富效應激發了中國光伏產業的加速發展,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和研發也駛入了快車道。國內第一個300噸多晶硅生產項目在洛陽建成投產,拉開了中國多晶硅大發展的序幕。
2007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光伏電池生產國。
2011年,伴隨歐洲債務危機使得市場增速下降以及歐美“雙反”,中國光伏行業“一夜入冬”。國家因此出臺了光伏標桿上網電價政策以呵護襁褓中的中國光伏產業。自201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受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中國光伏行業發展觸底反彈,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原材料供給充足,企業實力明顯增強,不僅開始呈現回暖的景象,還借此擺脫了“兩頭在外”的處境。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近4年來,我國光伏年均增長率均超過60%,其中2015年新增規模超過15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300萬千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光伏市場。來自中電聯的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更是達到歷史性的3459萬千瓦,首次超過風電,約占當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的一半,累計裝機達到77GW,幾乎達到同期德國40GW的兩倍。至2017年7月,我國光伏裝機突破1億千瓦;8月,超過1.1億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
與此同時,中國光伏行業的逆境重生帶動全球光伏市場格局發生了巨變:過去光伏市場主要是在歐洲,但自2016年起,亞洲成為全球最大光伏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印度,而歐洲市場萎縮至9%。
過去5年,中國光伏可謂在“崎嶇”中找到自信,并由此步入大規模發展的快車道,順利實現從“跟隨者”向“引領者”的角色轉換。
作者:董欣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