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中國光伏電池生產規模雖已居世界第三,卻仍走不出“兩頭在外”掙小錢的老模式,并觸發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難題。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國家應從能源戰略高度盡快明確太陽能開發利用地位,推動技術創新,創造企業升級環境,打造強勢光伏產業。
目前,利用太陽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轉換,就是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包括高純多晶硅原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相關生產設備的制造等。按照從硅料(多晶硅材料)到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劃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產業結構呈現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結構。而在利潤分配上,則是上游占大頭,高純度硅料價格約占太陽能電池成本的70%以上。目前,多晶硅核心技術——三氯氫硅還原法被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少數企業壟斷,中國企業很難獲得關鍵技術。
“盡管下游的太陽能電池板是一種清潔能源,但上游工業硅提純高純度多晶硅卻是一個高耗電、高污染的過程。”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在產業鏈中處于高端的多晶硅材料生產工藝中,由于核心技術工藝沒有完全掌握,尾氣中還原回收再利用工藝尚未實現,還未真正打通整個工藝流程實現多晶硅生產閉路循環,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環保帶來了挑戰。”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分會主任趙玉文對本報記者表示。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再生能源發展中心研究員時王景麗對記者說,太陽能真正的發電技術環節并不是在國內,我國大部分企業都只是加工的角色。“內外投資蜂擁而至,政策并沒有做過多引導,從投資角度來看,是一個很大的泡沫。”
“當務之急是牢牢抓住國際上新一輪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從能源戰略的高度盡快制定光伏產業長期規劃,采取有效措施破除產業發展瓶頸,扶持、激勵光伏產業發展,大規模啟動國內市場,爭取國際競爭的主導地位。”趙玉文表示。
“在我國,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因素還大量存在。國家確定的光伏產業規劃遠遠落后于產業迅猛發展形勢,相關扶持、激勵政策也為鳳毛麟角,國內光伏產業發展仍處于‘民間推動政府’狀態。”浙江大學半導體材料研究所所長楊德仁對記者說,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滯后于產業競爭。
發達國家對光伏應用有多種政策扶持。德國政府補貼企業70%光伏發電成本,允許太陽能光電入網;新加坡對進入國內的光伏企業免10年稅收,企業研發資金的50%由政府提供。趙玉文說,在各國政府支持下,目前全球光伏產業的擴張速度令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