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市場下調補貼及歐債危機的持續正在將國內光伏企業帶入寒冬。近期各大光伏企業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眾多企業在出貨量、毛利潤等方面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經歷2010年的短暫回暖后,光伏行業再次陷入風聲鶴唳。而由于供需關系的變化,今年以來,光伏組件的價格降幅已達20%。
“今年以前光伏行業是在高速公路之上行駛,但如今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爬坡路段。”高級分析師Siro說。
5月,德國光伏巨頭Q-Cells公布的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減少46%至1.251億歐元,凈虧損達4110萬歐元。同期美國FirstSolar公布的業績顯示,今年第一財季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33%。近期,英利綠色能源預計2011年第一季度的光伏產品出貨量將環比下降10%以上,毛利率會在27%~27.5%之間,低于此前預計的30%~31%。
一位江蘇中小型的光伏組件生產商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以來他的企業沒有接到一筆訂單,而進入第二季度所接到的訂單也很少,這種情形他曾經在2008年底遇到過。“現在為數不多的訂單也都被那些大廠搶去了,從前我們是價格優勢,而如今他們也打價格戰。”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表示,大廠和小廠成本差距很大。他說,江蘇中能目前多晶硅每公斤的成本大約在22~23美元,而下半年有望降低到20美元左右;而國內的一些小廠的每公斤成本普遍在四五十美元以上,甚至更高。
現在大廠正在搶奪中小企業的訂單,原先中小廠以現貨供應的靈活性和略低的價格在市場取勝,而如今大企業擴產、價格也大幅度下跌,中小廠在價格戰方面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一些中國企業的太陽能光伏產品被堆積在了港口的倉庫,而無人來提,一些國外承包商因補貼的下降而放棄了一些在建的項目,單方面撕毀合同時有發生。”Siro表示。
數據顯示,去年全球裝機容量在15.7GW,同比增長120%,其中德國的裝機容量為6727MW,占據了全球的50%,而意大利市場以2850MW的裝機容量占據了世界第二的位置。“這種高增長需要投入的補貼自然也讓政府財政壓力很大,因此今年德國大幅度下調了補貼標準,而意大利市場今年的補貼計劃遲遲未出,市場觀望氣氛濃烈,造成了市場的不景氣。”顧華敏說。
如今的市場價格戰正酣。獨立研究機構莫尼塔的報告顯示,一體化廠商(硅片-電池-組件)2011年一季度毛利水平環比2010年四季度下降4個百分點,而此前我國電池組件生產商的毛利僅在15%~20%左右。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經理謝瀟拓表示,今年以來產業鏈價格下降趨勢從下游傳至上游,先是電池組件價格下跌,接著硅片價格也出現下跌,近半年來電池和組件價格下跌了20%,多晶硅價格的跌幅在10%左右。
“前兩年光伏組件都是供不應求,主導權在廠商,給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價格都是廠商說了算,而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供大于求,競爭激烈,廠商在談判中逐步喪失了話語權,對產品也開始挑三揀四,中國企業生意開始難做。”謝瀟拓說。
謝瀟拓透露,如今很多中國光伏產品在海外港口壓貨嚴重,一方面因為國外購買者單方面撕毀合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些海外購買者想趁機壓一下價格,逼迫中國光伏企業以低于合同價格出售給對方。“如今轉變成買方市場,有兩種重要變化,一是大批中小企業被淘汰,二是在大企業之間將出現更為激烈的競爭,這包括價格戰、技術戰等多層面的東西。”Siro表示。
張建敏則認為,在行業不景氣之時,更多人開始選擇大廠的品牌產品已成為一種趨勢,“因為短期來看,小廠的價格可能便宜,但如果從產品的生命周期來核算成本的話,大廠的產品其實更便宜、耐用。”
“我們在歐洲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也在積極開發美國、中東、亞太地區的市場。”張建敏確認,尚德2010年年底在美國設立了一個產能為120兆瓦的工廠,實現了就地生產和銷售。“因美國市場需求強烈,我們的美國工廠近期已從兩班倒變成三班倒,24小時開工,2010年尚德已經占據美國市場20%的份額,超過了其本土企業FirstSolar,今年市場份額應該會繼續擴大。”張建敏說。
而在尚德之外還有多家企業進入北美市場,緩解產品銷售壓力。今年以來,江西賽維收購了美國太陽能電力70%的股權;蘇州阿特斯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投資建設200兆瓦的光伏組件生產基地;英利也計劃斥資數億元在美國建立一個生產基地。
“除了北美等市場的開拓外,另一個利好因素是我國最新的消息顯示,到2020年將完成50GW的裝機容量,國內市場預計3年內也會啟動,因此光伏業的寒冬期有可能結束,整體形勢將在年底前好轉。”顧華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