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宣布出售旗下核心資產的保利協鑫,又不得不應對資本市場上來勢兇猛的“做空阻擊”。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7月13日,保利協鑫15個交易日內,其日沽空比率幾乎超過20%,并于6月22日突破31%.事實上,保利協鑫該指標的數值不僅遠遠超過同行業水平10%的比率,更是穩穩高居港股大盤前列。有業內人士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保利協鑫的股價交易中真實存在“做空現象”。
可以看到的是,暗潮涌動之下,保利協鑫在6月21日亦祭出了“18億股回購計劃”的大招,并且在僅僅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共實施回購操作8次,合計回購2.624億股,耗資高達1.969億港元。
在這場關于股價的“狙擊和保衛”戰爭的背后,保利協鑫的舉措也讓市場頗有疑慮:資金緊缺下,保利協鑫不惜耗資護盤的底氣從何而來?
18億股回購計劃
梳理公告獲悉,自6月21日開始,并于6月22日、25日、26日、27日及7月5日、6日和9日,保利協鑫共進行了8次回購,每次回購的股份在500萬股至近2億股不等,其中6月27日,更是一次性回購1.83億股,耗資1.39億港元。
對于回購的原因和計劃,保利協鑫在公告中并未作出詳細介紹,時代周報記者在聯系公司方面獲得的回復是:公司暫時不方便對此作出回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早在5月28日,保利協鑫股東周年大會上,股東投票通過了公司最多占已發行總股本的10%,即約18.59億股進行回購的授權議案。
在Solarwit創始人及行業分析師治雨看來,保利協鑫回購股份首先或是為了維護股價,以提振二級市場的信心。不過,從保利協鑫目前的股價來看,回購的這種作用收效甚微:自5月30日保利協鑫股價由0.93港元斷崖式下跌為0.85港元之后,公司的股價在往后一個多月里小幅波動大步下滑,截至7月13日,股價為0.69港元。
讓外界頗為費解的是,在一眾股價下跌的光伏企業中,僅有保利協鑫采取了大規模的股份回購。而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的行業環境下,保利協鑫目前的財務狀況或許也不允許其有更多的資金消耗。
據了解,作為協鑫系旗下最重要的上市平臺,保利協鑫能源旗下子公司為江蘇中能、協鑫新能源,而其主要業務為多晶硅料和多晶硅片的銷售、及光伏電力項目開發等。2017年年報顯示,保利協鑫統計期內生產約7.5萬噸多晶硅及24GW硅片,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一。此外,公司當年年收益達到237.9億元,毛利約82億元。
然而,相比這些亮眼的成績,在過去一年加大下游電站項目布局及進行產能擴建和升級之下,保利協鑫的資金卻并不寬裕。
保利協鑫2017年年報中顯示,2015–2017年間,公司資產負債率均位于較高水平,分別為77.97%、73.12%和74.55%。截至統計期末,集團的融資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為116.98億元,而集團貸款總額達到581.96億元,其中225.82億元必須在2018年內支付。其流動負債超過其流動資產123.13億元,并且超過集團現金和現金等值106.73億元。
雖然保利協鑫于公告中表示,“集團持續緊密管理其現金情況及持續與銀行進行協商,以確,F有融資將可成功重續及在有需要時獲得額外的銀行融資”,并認為“將有足夠的營運資金應付其未來12個月的現金流量需求”,不過,從上述數字來看,在光伏大環境尚未發生變化之前,其資金偏緊已是明顯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