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陸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未來五年的大陸經濟發展軌跡將不同以往,特別是經濟發展的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2010年10月,大陸相繼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了新興戰略產業在大陸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孕育著巨大的商機,也是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新方向,值得我們進行認真的探討。
一、兩岸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對促進兩岸經濟持續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是大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規劃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大陸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七大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大陸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是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的推動作用顯著加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到2030年,大陸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此可見,“十二五”期間是大陸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第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內涵和探索可能的發展路徑。
兩岸在未來五年都面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挑戰,加強兩岸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合作對促進兩岸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形成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的合理布局與分工。臺灣近年來為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相繼提出了六大新興產業(綠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創意、觀光旅游、醫療照護、精致農業)、四大智慧產業(云端計算、智慧電動車、發明專利產業化、智慧綠建筑)等規劃,但臺灣的資源少、內需市場空間有限,必須拓展這些產業的外部市場,尤其是大陸市場才能夠使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獲得足夠的市場空間。兩岸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諸多重合之處,雙方應加強合作,把中國大陸日益強大的整體經濟、綜合實力快速崛起的優勢和臺灣企業極具活力與競爭力的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技術研發、投資合作、品牌推廣等領域的合作,突破兩岸發展新興產業共同面臨的瓶頸性問題,如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應用技術的拓展和新產品市場的培育等,推動兩岸新興產業鏈的合理布局與分工,形成跨兩岸的新興產業集群,促進兩岸新興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其次有利于提升兩岸新興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過去兩岸產業合作采取的是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分工模式,這種分工模式造成生產鏈中附加值最高、具備技術與市場壟斷性的前端關鍵技術、產業標準、品牌,以及后端的通路、服務和市場均以歐美日發達經濟體為主導,兩岸產業則主要承擔附加值較低、依靠低成本價格競爭的中端加工生產部分,兩岸在整個國際產業鏈中處于較低地位,未來兩岸在新興產業合作方面應尋求新的分工合作模式,兩岸應共同制定新興產業的技術標準、合作構建新興產業的產品通路體系、爭取產品定價話語權,強化兩岸新興產業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提升兩岸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二、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的重點方向
兩岸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有諸多重疊,根據兩岸各自的產業優勢,未來兩岸可以在以下幾個領域展開重點合作
1.兩岸新能源領域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和LED產業的合作。
大陸在“十二五”期間將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臺灣也規劃把太陽能光伏產業和LED產業做為其綠能產業的主要部分,預估到2015年臺灣太陽能電池可占全球產值的20%,連同上下游產值可達151億美元。臺灣力圖成為全球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地和全球最大的LED光源和模組供應地。目前兩岸的太陽能電池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0%,但由于缺乏溝通和協作,兩岸在國際光伏市場價格、技術標準等方面并沒有形成決定性的話語權,因此兩岸應實現優勢互補,優化整合產業鏈,共同開拓太陽能光電產業市場,逐步實現太陽能 光電產品的規模化應用。如大陸在上游硅材料方面有較大生產能力,但純化冶煉技術較弱,臺灣具有高品質的中游代工技術,兩岸可共同開發材料方面的生產技術,形成完善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兩岸還可共建國際級的認證實驗室,聯合開展光伏產品的國際標準制訂、檢驗和認證工作,從而將兩岸的產量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在LED產業方面雙方也可開展關鍵新材料的共同研發,并制訂共同技術標準,大陸也可為兩岸LED產品的大規模使用提供市場。
2.兩岸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開展合作。
大陸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的發展目標是推動新一代移動通訊、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的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加快重要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臺灣近年來也加快了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鼓勵業者投入通訊技術創新應用發展,推動臺灣通訊產業由制造導向轉向需求導向,愛臺十二項建設中也包括了“智慧臺灣”等通訊相關應用與基礎建設推動方案,將有助于臺灣成為國際寬帶網路普及與應用形態的示范區。兩岸可根據雙方信息技術發展戰略方向,將兩岸信息技術合作的側重點放在與互聯網電視相關的數字技術和芯片技術開發上,3G系統的終端設計制造和3G技術的應用、數據增值服務,無線寬帶城市基礎建設與應用服務,4G國際技術標準的共同制定等方面。
3.兩岸在精密機械制造方面展開合作。
高端制造產業是大陸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頭產業,大陸在高端制造業方面著重發展大型航空器、衛星及空間基礎設施、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設備等,而基礎是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的以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臺灣在精密機械產業方面有一定基礎,2008年的產值達到212.5億美元,臺灣的精密工具機與零組件產值更是穩居世界第三位。但臺灣的精密機械產業仍以生產制造為主,屬于整個產業鏈中附加值被壓縮的部分,兩岸可以在精密機械方面展開合作,共同提升兩岸精密機械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產品價值。臺灣在高科技制程的規劃與自動化量產規劃有豐富的經驗,大陸發展高端制造業,也需要龐大的精密機械零組件供應體系支撐,臺灣高科技設備廠商可以協助大陸相關產業規劃設置生產線,臺灣精密機械產業也可憑借大陸龐大需求市場的支撐,鞏固其在全球機械制造業中的優勢地位,推動兩岸成為全球精密機械制造業的核心市場和生產基地。
4.兩岸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展開合作。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大陸希望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并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高效能、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大陸具體目標包括:第一,2015年前,將大力扶持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零部件的發展。在電機、電池等核心零部件領域,力爭形成3至5家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骨干企業,產業集中度超過60%。第二,實現普通混合動力汽車的產業化,力爭中/重度混合動力乘用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以上。臺灣電動車整車和零組件關鍵技術已進入全球一流水準,產業鏈布局完整,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大陸的龐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可以為臺灣的電動車擴大產銷規模提供支持,兩岸電動車業可通過密切合作共同提升兩岸電動車技術水準,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競賽中拔得先籌。
三、推動兩岸新興產業合作需加強兩岸產業戰略協調互動
1.兩岸新興產業深入合作需要制定共同的產業發展愿景。
過去兩岸的產業合作存在著產業政策尚未對接,缺乏規劃引導、兩岸企業市場結合度不高,優勢互補的企業尚未實現有效合作等問題,當前為了推動兩岸新興產業的深入合作,在重點產業領域需要制定共同的發展目標愿景及相關合作措施步驟。這有利于確定臺灣新興產業及相關企業在中國大陸新興產業發展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充分發揮兩岸產業優勢,深入挖掘合作潛力,加快實現兩岸新興產業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達到共同提高兩岸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目標。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十二五”規劃時期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大陸為此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研究部際協調小組,囊括了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20個部際協調小組單位,負責起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初稿),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指導目錄,建立統計指標體系,落實相關財稅支持政策等工作。兩岸的產業規劃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當前兩岸現存的各類溝通機制,尤其是ECFA的相關聯系機制和兩岸產業合作搭橋機制進行兩岸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合作愿景探討,爭取盡快把兩岸新興產業合作內容納入相關產業發展戰略規劃。
2.創建兩岸新興產業多層次合作平臺和多種合作模式。
兩岸開展新興產業合作,應在產業、行業和企業等多個層面建立合作平臺。兩岸的產業協會目前已開展了相 當程度的合作,應進一步建立制度化的聯系機制,如建立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和定期共同召開面向兩岸和全球的產業發展論壇,深化兩岸產業對口合作,吸納國際領先技術發展成果,提出長期合作目標和思路,這對形成兩岸產業共同技術標準和兩岸新興產業聯盟具有重要意義。大陸提出要通過體機制創新來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兩岸新興產業界也可采取多種模式促進合作,如可選擇兩岸互補性強,社會效益顯著,但尚屬產業化初期的新興產業項目,建立兩岸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合作示范工程,開展從產品技術研發、技術標準制定、投融資保障、生產制造到產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全生產供應鏈的全程合作,探索兩岸新興產業有效合作的多種模式。(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 鐘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