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531新政”已成為光伏行業發展的分水嶺。沒了補貼,光伏企業將如何發展?
市場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有的光伏企業被迫減產停產;有的企業逆流而上,開拓海外市場,啟動新產線;有的則開啟跨行業發展之路,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111,下稱“向日葵”)便選擇了最后一種。
8月31日,在停牌近4月后,向日葵發布了《第四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議公告》,稱已審議通過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浙江貝得藥業有限公司(下稱“貝得藥業”)100%股權的議案。預計本次交易完成后,貝得藥業將成為向日葵的全資子公司,光伏企業向日葵也將正式進軍醫藥行業,開啟“光伏+醫藥”雙主業的發展模式。
跨行業收購,進軍醫藥行業
6月4日,向日葵宣布因擬披露重大事項臨時停牌后,又發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披露了兩大事件:
一是擬以現金的方式出售浙江優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優創光能”)資產,交易金額范圍3-5億元人民幣(具體金額尚需經審計評估后雙方另行談判);
二是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貝得藥業100%股權,交易金額范圍8-10億元人民幣(具體金額尚需經審計評估后雙方另行談判)。
記者了解后發現,向日葵獲得貝得藥業100%股權,主要通過收購其股東紹興向日葵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向日葵投資”)來實現。向日葵投資持有貝得藥業100%股權,是其唯一控股股東。并且,上述兩個事件的交易對手實際控制人都是向日葵的實際控制人吳建龍。
消息一出,輿論猜測不斷。
眾所周知,近幾年國內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可是“531新政”來得又急又快,電價下降、限制補貼電站規模等,帶給行業不小動蕩。在大部分光伏企業正在質疑“531新政”之時,向日葵已快速反應,進軍新領域醫藥行業,試圖化解“531新政”帶來的不利影響。
自2005年成立以來,向日葵一直深耕光伏行業。201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一家擁有多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制造、光伏電站投建等產業鏈完整的企業。目前,向日葵可年產電池片1.8億片,光伏組件年產量為600MW。作為已有10余年歷史,專注于多晶硅發展的光伏企業,向日葵的規模并不算大。
據向日葵8月31日發布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下稱“草案”),其目前主要業務為大規格高效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生產、銷售。近年受國外反傾銷、反補貼,及國內指標、上網電價調控等因素影響,特別是“531新政”影響,公司盈利水平波動較大。
記者梳理向日葵上市以來年報后發現,其歸母凈利潤指標確實波動較大。2010-2017年和2018年1-6月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51億元、3.48千萬元、-3.57億元、4.06千萬元、3.74千萬元、8.76千萬元、3.06千萬元、2.37千萬元、-1.9億元;同比增降幅分別為165.55%、-86.14%、-1,125.35%、111.37%、7.74%、133.91%、-65.03%、-22.65%、-2,068.46%。
而收購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的醫藥行業標的,則是向日葵化解光伏行業發展風險的一個重要舉措。
向日葵在草案中稱,醫藥行業受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場潛力巨大,周期性相對較弱。通過本次交易,公司主營業務將拓展至醫藥制造業,實現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和醫藥雙主業發展的格局。醫藥制造業務將成新利潤增長點,意在平衡光伏行業波動對公司帶來的影響,公司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將有所提高。
“531新政”后,不少單一主業的光伏企業都選擇了跨行業發展,不過他們并沒有跨得太遠,主要以光伏為依托,進軍儲能行業,發展光儲一體化,比如東方日升,像向日葵這樣跨到醫藥行業的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