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尚德電力宣布,提前終止公司與美國多晶硅及硅片巨頭MEMC簽訂的2006年到2016年的硅片供應協議。尚德電力因此將付出2億美元左右的損失及相關費用。
尚德電力此舉目的很明確,即由于硅價下跌超過預期,原有合約價格無法承受。
實際上,與去年爆發式行情相比,今年光伏業的持續低迷,尤其是硅價下跌幅度超出市場預期。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初,光伏組件和電池的價格開始下跌,緊接著是硅片,5月份以后,上游多晶硅的價格也開始出現明顯下跌。在經過近三個月的持續下跌之后,目前多晶硅的價格已經是6年來的最低價。
我國光伏產業90%以上的產品都用于出口,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目前,歐洲一些國家的政策導向使光伏電站的建設速度正在放緩,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之后已很難履行原來的減排目標,美國國內因素導致能源政策的不確定性,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直接影響了中國光伏發展。
與此同時,去年行業景氣時,企業蜂擁而上的產能現在開始集中釋放,光伏行業供求失衡的問題凸顯。
近日,有官員表示,未來兩三年內國內多晶硅將實現自給。按照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的看法,綜合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趨勢,多晶硅價格的持續走低和產量的不斷上升將會愈加明顯。由于多晶硅價格在光伏組件制造成本中占據較高比例,隨著其價格的下跌,光伏組件價格亦將隨之下跌,這必將有利于推動光伏發電平價上網。
當前,我國多晶硅生產企業在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數量較少,單位生產成本也更高。然而,這也意味著國內的多晶硅制造成本未來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近日稱,西部某省地方政府將為今年9月30日前建成的光伏項目保證每度電1.15元的上網電價,預計裝機總量將達到80萬千瓦。如果加上金太陽工程的一些新增裝機,中國今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首次超過100萬千瓦。部分行業人士表示,這預示著中國光伏市場終獲啟動,并將駛入發展快車道。
面對光伏行業的“危”“機”轉換,中國光伏業的“調整”機遇到來。
為了抵御當前的市場風險,尚德今年3月份完成了對硅片制造企業榮德新能源的收購,開始向上游的硅片制造進軍。還有一些企業采取合資建廠或者跟下游企業簽長單、戰略結盟等方式應對行業低迷。
不過,這種調整還只是企業在“危”逼之下的調整。倘若中國光伏業能夠借助客觀“倒逼”調整的機遇,主動破解行業發展存在的技術、市場、并網等瓶頸,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