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份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光伏上網電價后,整個光伏產業就引頸期待著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的傳說中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如果說上網電價的出臺,對于引爆國內光伏市場是很重要的一個節點的話,那么具體規劃接下來五年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就是一個將全面覆蓋光伏產業發展方方面面的路線圖。這張路線圖的出臺的重要性將不亞于光伏上網標桿電價的問世。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意見稿浮出水面,該意見稿提出了光伏產業發展的諸多方面的目標。
光伏發電地位顯現
光伏發電受重視程度遠遠低于風電和生物質能發電,是因為它在我國整體能源中所占比例比較小,據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在國家每年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資金中,撥付給光伏的部分不足20%。其次,它的成本相對昂貴。但是由于不久前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造成嚴重的災難性后果,促使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核能源技術的安全性進行新的評估和考慮;同時,風力發電還存在一些問題,水力發電也受地理條件限制,因此才引起對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光伏產業的重新重視。此外,從國家戰略層面上來說,“十二五”規劃中要求清潔能源占到總量的15%,某種程度上講,在幾乎無牌可打的情況下,國家對光伏產業的重視可以說是必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并提出我國政府將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業,提供資金、貸款等方面扶持,將在2015年形成1~2家5萬噸級多晶硅企業,2~4家萬噸級多晶硅企業;1~2家5GW級太陽能電池企業,8~10家GW級太陽能電池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培育1~2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實際上,這些數據的規劃是根據現有的國內情況來制定的,保利協鑫已經實現了5萬噸級,無錫尚德也已躋身5GW。有大量“保底”的企業保證這一目標可以順利實現,但是這一規劃對于那些挑戰行業領頭羊地位的后發企業還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規劃》意見稿顯示,到2015年,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規模要達到10GW,而去年我國裝機容量尚不足500MW。短短五年之內,裝機容量增長20倍,這意味著在今后的幾年中,我國每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2GW,這大致是光伏應用大國西班牙在發展光伏最快的2008年一年的裝機量。《規劃》預示著國內光伏市場將出現一個十足的井噴景象。而此前,我國的光伏產業一直依賴出口,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的份額尚不足企業產能的10%。這主要是由于海外光伏市場的利潤遠遠優于國內,光伏組件生產企業幾乎不會去“友情贊助”國內的項目。但是作為海外光伏的傳統市場,隨著歐美市場在今年上半年因為光伏政策的調整或者市場飽和等原因,后勁明顯不足。先前眾多聚焦海外的市場開始在國內尋找商機,《中國科技財富》記者走訪了2011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太陽能產品及光伏工程展覽會,發現很多企業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當海外市場利潤優渥時,無暇顧及國內,可是海外市場風云突變,大量企業希望能夠分享國內光伏市場這塊正在烘焙即將出爐的大蛋糕,據駿威電子制品有限公司太陽能光伏生產部經理劉遠志介紹,該公司一直在美國市場開展工作,但是最近美國市場空間萎縮,不得已回到國內尋找商機,希望能夠有所作為,言語之中透露著一些無奈的意味。
技術流派或許發生變化
國內光伏電池技術流派主要分為兩大陣營: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規劃》意見稿中特別提出重點發展非晶與微晶相結合的疊層和多結薄膜電池,鼓勵企業研發5.5代以上大面積高效率硅薄膜電池,開發柔性硅基薄膜太陽電池卷對卷連續生產工藝等。
目前,晶硅電池仍然占據主要市場。兩者差距主要在成本和轉換率方面,現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硅電池對太陽能的轉化率為22%,國內晶硅電池轉換率也已達到了17%~19%,而薄膜電池轉換率平均在10%左右,基本只有晶硅電池的一半。晶硅電池的轉化率雖然高,但成本比薄膜要貴30%以上,而且在生產的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也比薄膜技術嚴重得多,前不久浙江海寧晶科能源多晶硅污染致當地村民身患癌癥一時沸沸揚揚,引發了新能源企業重污染的大討論。相比之下,薄膜電池在轉換率方面雖然存在劣勢,但是成本相對較低,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也沒有晶體電池的影響大。
此次《規劃》的提出,對薄膜電池而言或許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按照《規劃》意見稿的要求,到2015年,單晶硅電池的產業化轉換效率達到21%,多晶硅電池達到19%,而非晶硅薄膜電池要達到12%。事實上,薄膜電池在2008年曾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但是兩年下來,轉換率并沒有明顯的進步,始終在個位數上徘徊,難以突破10%,因而投資人對此漸趨冷淡。相應的晶硅電池因禍得福,在2008年經濟危機影響下,上游多晶硅售價從400美元/公斤下降到50美元/公斤,導致晶硅電池成本大幅下降,兩相比較,有著很大潛力的薄膜電池自然被市場打入冷宮。此次提出重點鼓勵薄膜電池工藝,如能在技術研發和企業融資方面為相關單位提供合理的補貼,薄膜電池市場的重啟將毫無懸念。
東西部區別對待
對于備受關注的發電成本,《規劃》提出,到2015年,光伏系統成本下降到1.5萬元/kW,發電成本下降到0.8元/kWh,配電側達到“平價上網”;到2020年,系統成本下降到1萬元/kW,發電成本達到0.6元/kWh,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在主要電力市場實現有效競爭。僅僅是兩年前在洛陽的大會上,當業內提出一元計劃的時候,很多企業產生質疑。而今國家明確從2012年開始,全國除西藏地區外,均采取一元電價,短短兩年之內,國內光伏市場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光伏成本整體下降對光伏應用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國內客觀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東西部不同地區的自然成本有很大的差異,如果用一個統一的電價來規劃,反而失去了規劃的意義。
西部的光照條件好,每年有效日照時長比東部平均多出50%,一類二類的光照地區如西藏、青海等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風電的前車之鑒,猶在眼前,統一的標桿電價勢必會刺激企業向西部地區“一哄而上”,從而使得電力傳輸出現瓶頸,造成和風電一樣的產能相對過剩現象。記者從一位參與編寫《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工信部工作人員處了解到,《規劃》中將考慮采取不同的標準來對待東西部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政策上對東部地區的光伏市場傾斜,使之在東部地區的應用成本能夠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同時,促進全產業鏈成本的下降,從原材料到晶硅、薄膜電池,從封裝組件到逆變器,據該工作人員介紹,工信部制定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主要側重于光伏產業的制造生產方面,屆時國家能源局也會有一個類似規劃,該規劃主要界定在應用方面,主要是鼓勵國內的企業向國外發展,開拓國外市場,以及國內市場的應用規范。
據悉,若不出意外,《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于2011年底前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