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我國內蒙古西部、青海中部、西藏西南部是直接輻射資源最豐富地區,年輻照量在1800千瓦時/平方米以上,最適合太陽能熱發電。西北部其他地區的直射資源也較豐富,年輻照量在1400千瓦時~1800千瓦時/平方米,也比較適合太陽能熱發電。
雖然太陽能熱發電有諸多優點,在我國電網中的裝機和發電比例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太陽能發電仍存在成本高和占地多的兩大瓶頸。與以煤為發電主力的火電電價相比,太陽能熱發電成本要高出得多,如果沒有政策補貼,根本無法進入電網。
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基礎材料的研發與制造,我們雖然與德國、美國、西班牙存在一定的距離,但集熱、聚光的關鍵技術都已經取得突破,只要在精密度方面有所提高,我們完全趕得上這些國家,目前在中國已有幾十家企業從事這方面的研發與制造。
光熱產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盡管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是其主要應用還是局限于最低端的太陽能熱水器應用。且大部分太陽能熱水器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準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嚴重,技術創新不強,主要市場集中在廣袤的農村。因此整個行業也被稱之為草根行業。至今仍無一家太陽能熱水器企業成功上市。即便是興起的太陽能光熱發電、中高溫技術利用至今也無一成功的案例。
今年以來,受制于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景氣,消費市場購買力不足的原因,傳統的太陽能零售市場陷入持續的低迷,即便有家電下鄉政策的拉動,整個終端市場也是一派出貨艱澀,萎靡不振的態勢。
而工程市場盡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和發展契機。未來五年內3600萬套保障房的開工建設,可以讓太陽能企業分享政策紅包帶來巨大的商機。然而事實卻是部分企業在操作工程時經驗不足,沒有話語權,處在一種相對弱勢的地位。更為重要的一點,和傳統零售市場將售后服務交由代理商所不同的是,工程市場更需要廠家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去維護保養,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而服務缺失恰恰也是目前大部分太陽能企業的硬傷所在。
海外市場的發展雖然也增長較快,但在我國出口的太陽能熱水器產品中大多是傳統的真空管太陽能為主,且80以上是自由品牌。走的是以低價取勝的路線。
因此對于光熱利用行業來說,如何做大做強,提升產業高度和形象,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發改委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新能源發展的首位等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情況下,整個光熱行業將不再局限于太陽熱水器的發展,更多的則是要思考如何將光熱發電產業化,將中高溫利用廣泛應用等更高層次的問題。
因此光熱發電的短板就在儲能,沒有儲能光熱發電就不能連續作業,沒有儲能光熱發電就不具備規模化效應。現在美國、西班牙儲能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正在籌備18小時儲能,基于這一點,光熱發電的成本會有大幅度的下降,目標6美分已是成功在望。
我國有大量的光照條件好的荒漠地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寧夏等,完全適合建設大型光熱發電,不久的將來,大西北就是中國清潔能源的供應之地,不僅緩解傳統石化能源的短缺、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對于西部開發更是一個科學、環保、高效的產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