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確立,使新能源在市場上受到新一輪追捧,其中氫能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4月6日,在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集體下跌的背景下,氫能源板塊表現活躍,全天領漲,并走出一波集體漲停潮。其中,雪人股份、雄韜股份、美錦能源、厚普股份等都在開盤后不久即漲停。不僅僅是市場資金,各地政府也早已將目光瞄準氫能領域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確立,使新能源在市場上受到新一輪追捧,其中氫能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
4月6日,在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集體下跌的背景下,氫能源板塊表現活躍,全天領漲,并走出一波集體漲停潮。其中,雪人股份、雄韜股份、美錦能源、厚普股份等都在開盤后不久即漲停。
不僅僅是市場資金,各地政府也早已將目光瞄準氫能領域。根據各省份“十四五”期間涉及氫能的規劃,目前至少已經有23個省份(包括省份下城市)提出了氫能布局,計劃打造氫能產業集群。
“佛山為什么干氫能?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就是佛山制造業升級的問題,佛山慢慢體會到氫能的文章太大了,氫能是沒有天花板的產業。”近日,在佛山市召開的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佛山市副市長許國坦言。
目前,氫能的整體發展仍然相對不成熟。4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啟信寶的數據發現,在存續期、非小微、主營業務涉及氫能的企業,一共不足3500家。同等條件下查詢風能企業,則有超過11000家。
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研究員潘功博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氫能是新能源中,技術應用相對較晚、應用場景相對較少的新型能源,與風能、太陽能等相比成熟度相對較低。新興技術,特別是當新興技術應用于大型能源設施時,應在成熟中試等一系列程序后,形成示范項目,在多種應用場景下進行應用、實踐,再行推廣,并市場應用。
氫能布局“多點開花”
從各省份發布的氫能發展計劃來看,“十四五”時期將是氫能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了各省份“十四五”規劃、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各城市的發展計劃,至少有23個省份(包括省份下城市)發布了氫能的計劃。
其中,在各地的“十四五”規劃中,超過10個省市將氫能納入,包括廣東、甘肅、河北、山東、內蒙古、陜西、吉林、廣西等。
比如,比如廣東提出,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發展風電、核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創新的現代化能源體系。
山東表示,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以核電、氫能、智能電網及儲能等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前沿新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等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而在此前發布的一些氫能規劃中,一些省市提出了具體的氫能產業發展目標。比如,2020年9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前,培育5-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力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元。
一些省區下的城市,對于氫能的發展也頗為“野心勃勃”。2020年10月,安徽省《六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征求意見稿)發布,提出氫能產業目標為2025年100億元,2030年300億元。
為何多地都在布局氫能產業?首先因為地方政府看到了氫能產業突破的機會,其次氫能的發展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重大。
在上述實體經濟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表示,據國際氫能委員會的統計,到2050年全球氫能占比將接近10%,2050年氫能利用可以貢獻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的20%,氫能產業鏈產值將超過2.5萬億美元。未來10-20年,全球氫能產業將迎來巨大的變革,也是重大的機遇期。
潘功認為,從“碳達峰、碳中和”來看,其核心并非僅僅是環保減排問題,無論是污水排放還是廢氣管理,現行環保標準可提升空間很有限,碳減排的關鍵在于能源結構和工業結構的變革與升級。就能源結構而言,有別于傳統石油能源的新能源,不論是風能、太陽能、水電、核能還是氫能,都是能源結構變化上很重要的布局。
另外,區別于風能、太陽能、水電等新能源,發展氫能,相對不受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
“競賽”應注意什么?
但是,與各地方政府積極布局不同的是,現在氫能的產業發展仍然相對不成熟。
一個直接的數據,就是各地氫能企業的數量,和風能企業相比差距很大。啟信寶數據顯示,主營業務中含有氫能的非小微企業,全國不足3500家,其中廣東以超過500家的數量排名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江蘇和山東,分別有286家和266家,17個省區市的氫能企業數量不足100家。
而在氫能小微企業中,全國總量不足2000家,廣東以超過400家排名第一,山東和江蘇超過200家,其余省份均不足100家。
在上述實體經濟論壇上,多位專家和企業人士談到了氫能發展的難題,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產業鏈不成熟,以及技術突破的難題。
廣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電池集成部部長任強表示,氫能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件,比如瓶閥等等,在國內找不到合適的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供應商,所以他們還是用進口的零部件,成本報價都在上萬元的水平,但企業做出一個氫罐的報價也在1萬-2萬元,嚴重制約了車輛成本的下降以及推廣普及。
佛山仙湖實驗室智能氫復合動力車輛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玉新表示,從目前來看,氫能在車輛上的推廣存在著障礙,“我們目前開發的燃料電池說是開發出來了,但它是不是能夠滿足車輛的要求呢?實際整體在匹配過程中,很多的技術性難題都沒有解決,比如每升的功率體積非常大,我做應用開發的時候很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認為,我們國家這幾年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氫能源熱潮,主要應用場景是新能源汽車,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一帶形成了很多產業集群,廣東以佛山為代表。但是,到2050年氫能源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其他化石能源,發達國家大概能達到20%就很不錯了,我國大概達到10%左右。
他指出,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切不可蜂擁而上。從我國3D打印、機器人等產業以往的發展經驗教訓來看,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對于企業來說實際得利卻未達到預期。因此,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還得慎重考慮市場需求與技術成熟度,做好統籌謀劃。
此外,一擁而上發展氫能還存在安全問題。潘功指出,新能源需要找到安全與環境的一個平衡。對于不同區域,其能源的天然資源不同,應用場景不同,能源定位不同,并非每個區域都要發展成類似甚至相同的能源結構,能源結構的布局需要“因地制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提供更多的新能源選項,讓各個省、各個地區來選擇,不僅僅根據能源條件,也根據應用場景。
原標題:氫能潮起:超10個省份“十四五”重點布局,粵蘇魯企業最多
作者: 陳潔,劉蘊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