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伏產業的市場始終在外,產業發展勢必受制于人。作為光伏工業大省,江蘇的“光伏應用”也應走在全國前列——在江蘇省工商聯對全省光伏產業進行調研時,多家光伏企業負責人發出這樣的呼吁。
持續虧損被迫停產
產業規模巨大,但企業陷入生存困境
作為江蘇省率先發展壯大起來的新能源產業,光伏產業現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從多晶硅原料生產到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再到終端的光伏電站建設,江蘇省的光伏企業都有涉足。
統計表明,2010年,江蘇省光伏產業已實現工業總產值1988億元,接近全國總產值的2/3。目前,江蘇省已擁有光伏企業達600多家,其中,無錫尚德、常州天合、CSI阿特斯等8家企業已在境外上市。
但受制于國際光伏產品出口的影響,進入2011年以來,江蘇省光伏企業經營業績普遍出現大幅下滑。如無錫尚德公司連續兩個季度虧損;江蘇中電光伏公司第三季度凈虧損額,較上個季度繼續擴大;常州天合公司、蘇州阿特斯公司等也都由上季度的盈利轉為虧損;大批中小型光伏企業幾乎全部陷入生存困境。此外,高郵市擁有各類光伏生產及配套企業78家,目前只剩下6家企業仍在虧損狀況下堅持生產,其他企業都已全部停產。
光伏市場“雪上加霜”
產能擴張過快,互相壓價擾亂市場
進入“十二五”以來,國內多個省份都將光伏產業列為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而江蘇的13個省轄市也在“十二五”規劃中將光伏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最新統計表明,2011年全球光伏總裝機量大致為24GW,相比去年增長30%左右,而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光伏產能約為50GW。很明顯,國內的產能擴張速度已遠高于市場增長速度。
“目前國內光伏產品90%以上出口國外,歐洲市場占了70%左右,整個產業對外依存度太高。”據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分析,從2010年開始,歐洲各國相繼減少了對光伏產業的財政補貼,加之近期又受歐債危機的嚴重影響,歐洲光伏產品市場需求走勢不容樂觀。面對國外光伏產品市場的強烈波動,為了及時回籠資金,國內許多光伏生產企業紛紛拋售積壓庫存,出現了互相壓價的混亂場面,從而嚴重打亂了光伏產品的市場秩序,使得整個光伏市場“雪上加霜”。
國內市場能不能快點啟動?
建立政府、企業、銀行、電網公司的一體化合作機制
“經過10年的競爭與發展,我們已造就了市場規模全球領先、創新能力世界先進、品牌質量趕超一流的江蘇光伏產業。作為江蘇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盡管‘寒冬’提前來臨,但未來發展前景仍然看好。”長期跟蹤調研光伏產業的江蘇省工商聯主席李仁直言,江蘇能不能繼續領跑光伏行業,在逆境中實現突破,既決定于企業對市場機遇的把握,也取決于政府戰略引導的力度和決心。
為擺脫目前光伏產業遭遇的“寒冬”困境,蘇州阿特斯陽光電力副總裁章靈軍建議,在企業普遍遇到困難和市場驟冷的轉型時期,當務之急是建立政府、企業、銀行、電網公司的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快啟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
還有一些光伏企業負責人也呼吁,江蘇省屬于用電重負荷地區,應大力推廣太陽能發電,可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率先推廣“屋頂計劃”,加快從光伏工業大省向光伏應用大省邁進。
“江蘇發展光伏應用,有就近取材、電力市場需求大、輸電損耗小等比較優勢。”李仁認為,應積極爭取把江蘇列為國家清潔能源應用示范省,率先出臺光伏發電國家上網電價的江蘇配套政策,對全省光伏企業在境內的沿海、灘涂、河道兩邊等閑置土地上開發建設的光伏應用項目給予電價補貼,以價格杠桿撬動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光伏應用步伐。
光伏企業還呼吁,在非常時期,江蘇省應以國有資本為驅動,吸納企業資本、民間資本參與,組建新興的光伏產業投資集團。通過與銀行、電網公司建立戰略合作機制,解決好融資、并網等當前行業發展的難題,加快江蘇省光伏產業向下游的光伏電站建設領域和運營領域延伸,搶占未來國內應用市場的制高點。他們希望,力爭用5~10年時間,實現江蘇光伏產業從光伏產品供應商向系統集成商和大型電站承包商的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