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以煤電為發展基礎的國家,無論從能源量級、能源結構還是能源增長的需求來看,控制能源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都是貫徹落實“30·60”雙碳目標的重中之重◆未來,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運行控制方式及商業與管理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壹能源謀變“到2030年,中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以煤電為發展基礎的國家,無論從能源量級、能源結構還是能源增長的需求來看,控制能源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都是貫徹落實“30·60”雙碳目標的重中之重
◆未來,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運行控制方式及商業與管理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
壹
能源謀變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2020年12月12日,中國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的鄭重宣布,量化了“30·60”碳減排的階段性目標,昭告了具體實現路徑。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味著綠色發展與高效發展將成為我國能源體系建設的未來方向。
目前,占我國碳排放總量85%左右、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75%左右的行業是能源電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以煤電為發展基礎的國家,無論從能源量級、能源結構還是能源增長的需求來看,控制能源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都是貫徹落實“30·60”雙碳目標的重中之重。
2021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指明了能源電力系統的減排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新能源,將成為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有力抓手。
盡管我國的新能源開發利用較晚,但相關探索成效顯著。
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連續16年、11年、6年和3年穩居全球首位。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3%,比2012年提高了5.6個百分點。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1%,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這背后,正是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的持續優化。
未來,我國將制定更積極的新能源發展政策,至2030年實現風電光伏裝機12億千瓦以上,將超過當前煤電近11億千瓦的體量。隨著新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更緊密地結合,裝機體量與利用效率并行提升,其與傳統化石能源的角色,將發生實質性的轉換。隨著新能源技術不斷創新升級,其對于減少碳排放的作用,將愈發明顯。
新型電力系統的提出,亦明確了推動傳統電力系統轉型發展的迫切性。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要求電力系統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體制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突破。
未來,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運行控制方式及商業與管理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能源管理技術的進步,我國能源電力系統將朝著“清潔化、綜合化、智能化、去中心化”方向發展。隨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廣泛建設,以去中心化為特征的新型能源主體,將成為電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實現能源電力的清潔轉型,不僅是破解日益嚴峻的能源、環境問題的需要,兌現“30·60”雙碳目標承諾的需要,它更是一場發展革命。
分布相對均衡的新能源,將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改變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為鄉村振興和農村現代化找到新的突破口。可再生能源互聯網與通信互聯網、交通運輸互聯網“三網融合”,將重塑產業鏈,催生新經濟體系,極大地提升勞動效率和社會生產力。隨著更大規模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供給越來越多,很多以前難以電氣化的工業領域將實現碳中和。
“能源生產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它不僅會在中國國內掀起一場工業發展模式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亦將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一個樣板——擺脫了邊發展邊污染的老路、開啟零碳社會的現代化實踐。
這種高效益低成本、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新能源驅動的新型現代化路徑,將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為人類發展貢獻中國方案,亦將使中國在全球形成新的競爭力。
貳
誰是零排放的關鍵先生
◆ 12億千瓦是當前新能源裝機量的兩倍多,超過了當前煤電近11億千瓦的體量
◆ 隨著風機技術的進步和特高壓輸電工程的發展,西北風電的大基地平價項目將有很多新的發展空間;中東部地區將發展分散式風電;海上風電、海上工程和海上裝備的成本預計未來幾年將明顯下降,海上風電將迎來高速發展
◆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0年全國水電“棄水”主要發生在四川,四川又主要集中在大渡河干流,約占全省“棄水”電量的53%。與此同時,四川也面臨著缺電隱憂
◆ 國家停止新能源補貼后,新能源企業可以通過“綠證”來填補這部分空缺,但必須要讓消費企業通過使用綠電來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杜剛楊迪郭燕
薪柴、煤炭、石油、太陽能……能源不僅見證同時也在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能源行業正成為先行軍。中國、美國、歐盟、英國、日本等均制定了明確的碳中和時間表,吹響了全球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為主體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號角。
作為當今世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為了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中國的能源電力行業正在迎來變革——電力系統中的主力軍煤電與替補隊伍可再生能源,未來將發生角色轉換。
提法變了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途徑,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零排放”。
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下稱會議)提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這次會議,更清晰地謀劃了“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施工圖”——從能源體系、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技術、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綠色低碳生活、生態碳匯能力、國際合作等7個方面進行了部署。
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趙志強認為,中國現在距碳達峰只有不到10年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也只有30年時間,時間緊、壓力大,所以“十四五”必須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保障碳達峰及后續的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可以說,“十四五”是落實雙碳目標的關鍵期、窗口期。
能源的清潔低碳化,是會議對碳達峰進行部署的第一項重點工作。會議指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此前的2020年底,國家能源局的相關表述是,“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
受訪專家認為,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新提法,一方面更加明確了新能源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主導地位,意味著以風電和光伏為主的新能源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更加明確了推動新型電力系統轉型發展的迫切性——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目標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目前的電力系統還不能滿足這一發展要求,因此,還需要在電力系統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體制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加快推進電力系統轉型發展。
誰把局面扭轉了
實現碳達峰目標,為什么要建立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解釋,我國的資源稟賦是“富煤、貧油、少氣”,過去,能源消費結構中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約85%,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75%是由煤炭消耗導致的。以煤電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若繼續保持下去,就不能實現“30·60”雙碳目標,“新型電力系統要實現低碳化,就必須讓非化石能源在其中占據主體地位”。
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較晚,但在這一領域的探索成效顯著。去年底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過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預定目標,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這背后,是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的持續優化。
一方面,在能源供給側,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連續16年、11年、6年和3年穩居全球首位。特別是2010年以來,我國在新能源發電領域累計投資約8180億美元,占同期全球新能源發電建設投資約三成。
另一方面,能源消費結構加快向清潔低碳轉變。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比2012年降低10.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3%,比2012年提高5.6個百分點。
未來,隨著我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不斷創新升級,新能源在減少碳排放中起到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我國風電制造頭部企業之一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介紹,今年1月,金風科技和全球權威的第三方機構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完成了GW155-4.5和GW136-4.2兩款風機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估,發布了我國首個風機環境產品聲明:兩款風機在整個生命周期的單位發電量對應二氧化碳排放分別為7.25克/度和8.04克/度,不到火電的1%。兩款風機在分別運行6個月和6.4個月后所產生的能源量,便可抵消其在全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能源量。
我國光伏制造頭部企業之一協鑫集團執行總裁沈承勇介紹,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廠家生產的光伏產業所需的硅料,均采用傳統的改良西門子法,這是最為成熟、應用最廣泛的工藝技術。而該集團旗下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歷經10年探索與創新,推出了完全自主創新工藝——硅烷流化床法(FBR)制備顆粒硅,去年下半年萬噸級生產線已正式量產。光伏產業鏈分別對FBR顆粒硅和改良西門子法生產的多晶硅組件進行碳足跡溯源后發現,僅在硅料環節,生產1吉瓦顆粒硅就可減排13萬噸二氧化碳,較改良西門子法降低74%;從整個產業鏈來看,生產1吉瓦組件至少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7.7%。
作者: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