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光伏產業期待已久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終于出臺。中國的光伏產業已走到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這份《規劃》的出臺將對光伏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記者專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等業內知名專家,從中國光伏產業的特點目前狀況和今后發展方向等方面對此次由工信部出臺的這份產業指導文件做出全面解析。
孟憲淦在采訪中提出,整個《規劃》有三大亮點,其中最大亮點是我國光伏產業將不再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未來我國將重點發展國內市場。《規劃》把拉動內需放在了發展國外市場之前,并且初步提出了光伏產業的準入“門檻”,以及將“平價上網”作為了光伏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目標。
走過“十一五”:三種力量推動下的獨特產業
“中國的光伏產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產業,它走過了其他產業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孟憲淦對記者說。
回顧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孟憲淦提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是在三種力量的推動下高速發展的。首先是國際市場的拉動,尤其是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對光伏產品的需求量極大,而這些國家的生產能力遠遠趕不上需求,中國光伏產業正是抓住了這個機遇,在2004年產量只有50MW的情況下,2011年就達到了21GW,7年間增加了數千倍。可以說,國際市場是中國光伏產業最重要的“推手”。第二種力量是暴利的驅動,“過去有句老話說,投資光伏三年就可以回本,多晶硅3個月就可以回本。”孟憲淦說。到2010年光伏產業的骨干企業如英利集團等毛利都在30%以上,這就導致了國內大量的企業蜂擁而上。第三,就是地方政府的推動。在光伏產業發展的初期,幾乎所有地方政府出于節能降耗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初衷,不約而同地都想到了發展光伏產業。
在以上三種力量的推動下,中國光伏產業形成了獨有的特點,首先就是90%以上的產品都用于出口,從2005年到2011年,我國共生產了40GW的光伏電池,國內只安裝了3.5GW,“像這樣高的出口比例,在我國其他行業里是沒有出現過的。”孟憲淦說。其次,增速最快。2001年我國光伏產業的產量是4.3MW,到了2010年是21GW,在十年間增長了4880多倍。第三是產業規模極大。2011年中國光伏的產能是35~40GW,而2011年全世界才安裝了28個GW,我國的產能大大超過了全世界市場的需求。
“這就是‘十一五’期間中國光伏產業呈現出的獨有特點。而正是因為產能過剩,過分依賴出口等問題的日益尖銳,我們之前的傳統市場,如歐洲的德國意大利都降低了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國際市場受到了壓縮,再加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所以,我國的光伏產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我們急需知道應該怎么做,是不是一定要維持世界最大的產能,世界最快的發展速度,是不是還要以出口為主?這些問題就是這份《規劃》出臺的背景和基礎。”孟憲淦對記者說。
面向“十二五”:政策引導+市場機制=資源整合
怎樣讓中國的光伏產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不再走脫離國情脫離市場規律的道路是“十二五”期間政府和中國光伏產業應該面對的問題。
“在‘十二五’面臨的形勢部分,《規劃》明確指出光伏行業內眾多大型企業紛紛宣布新的投資計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其他領域如半導體企業等攜多種市場資本也將進入光伏行業。在這種形式下,如果控制不當,那么整個產業會碰到更嚴重的問題,所以此次《規劃》才確立了四大發展基本原則,而前兩項原則‘立足統籌規劃,堅持扶優扶強,堅持技術創新,降低發電成本’是最為重要的。”孟憲淦說。
如何理解“統籌規劃”、“扶優扶強”?孟憲淦解釋道,就是不能再讓光伏產業盲目自發地自由無序地發展,這樣超出全世界規模的發展是不合理的。所以在“發展目標”中,《規劃》提出了要“適應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確定的裝機容量要求”,這就意味著以后的光伏產業的產能發展是必須緊貼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不再是自發自愿的。并且明確給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領先企業達到5萬噸級,骨干企業達到萬噸級水平。”等扶優扶強的指標。
“當然,扶優扶強不是說政府直接給錢,而是通過政策引導加上市場機制的運作。國家要做的是建立一定的準入制度或是準入門檻,從而做到扶持優秀的企業優秀的技術,推進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而競爭中的優勝劣汰,應該由市場機制來完成。”孟憲淦說。
“建立健全標準專利檢測認證等配套服務體系,加強光伏行業監管與服務,支持行業自律協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建立完善包括多晶硅材料電池/組件的產品標準,光伏生產設備標準和光伏系統的驗收標準是目前中國光伏產業必須要重視的問題,也是光伏產業對內對外發展的趨勢。”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從此次《規劃》的基本原則和經濟目標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光伏產業的政策引導已經把發展內需放到國外市場之前,這是以前的相關文件中沒有提到的。
放眼未來:平價上網才是最好的歸宿
對于此次《規劃》確立的第二個發展原則“支持技術創新,降低發電成本”則更多的是著眼于未來。“缺乏技術創新和核心競爭力是光伏產業的軟肋,我們過去的發展一直是買設備,大量生產,立足于出口。之前很多歐洲客戶在選擇產品的時候,首先會看企業的設備,如果設備不行歐洲買家不會下單,所以中國很多廠家不得不去進口德國意大利的設備,而忽略了自身的技術創新。所以現在提升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工藝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也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未來的需要。”孟憲淦說。
國家扶優扶強企業技術創新,這些舉措的最終目的就是降低發電成本,實現平價上網。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內需上不去的重要因素就是發電成本太高。以太陽能資源豐富的青海省為例,青海省2011年火力發電的上網電價是每度0.28元左右,而同年我國制定的光伏上網電價是每度1.15元,這就意味著光伏發電要實現平價上網,國家每度電就必須補貼0.87元,這樣的補貼如果一直持續的話,國家花不起,普通居民也用不起。
所以,此次《規劃》專門提出,“光伏發電成本目標”,這一點其實是整個規劃的核心。在這一目標中,提出發電成本到2015年每度電降到8毛錢,“每度電的成本降到0.8元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說在用戶側(終端消費者)能平價上網。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工商用電每度電現已達到1.1元,如果2015年光伏的發電成本只有0.8元,那么光伏發電將產生盈利,在用戶側的一方也不需國家補貼。而到了2020年‘目標’提出,發電成本下降到0.6元。在‘十二五’期間平均上網電價是0.44元,到了2020年火力發電的電價有可能超過0.6元,所以這個時候光伏發電的成本能降到0.6元,這就意味著在發電站那一側也不用國家補貼了。所以說整個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就是實現平價上網,因為一旦這個產業能夠都實現平價上網了,那么企業可以按照市場機制來發展,這就是《規劃》中的中國光伏產業的未來。”孟憲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