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英利)離中國第一個“碳減排先鋒”的光環僅有一步之遙。去年年底,英利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簽訂了諒解備忘錄后,英利成為中國首個“碳減排先鋒”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碳減排先鋒”行動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業界領先企業間的一種前沿合作項目,合作目標是促進企業自愿實施進一步的能源節約及CO減排行動。經世界自然基金會評估并認可的減排目標應比企業以前的目標更具挑戰性,這也將使企業成為光伏行業的減排先鋒。目前全球碳減排先鋒僅有以下企業:Johnson&Johnson、IBM、Nike、Sony等十幾家。英利方面說,公司計劃于3月份舉行新聞發布會,對碳減排的詳細事宜披露。然而,8%的減排目標是中國光伏行業從未有過的。光環背后,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在光伏產業整體不景氣的背景下,減排等節流措施,是否又是上帝關上門后打開的一扇窗?
光伏產業作為生產清潔能源的企業,其生產過程曾飽受詬病:多晶硅提煉過程中存在污染,生產過程中耗能高,存在有害物體排放等等。這是光伏產業綠色光環上的一抹陰影。“生產清潔能源的企業,自身的生產過程也應該是清潔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企業關系高級經理蔣告訴記者。
英利此舉能否給光伏行業正名?
“小苗總”的大難題
2010年年底的一天,蔣接到一個來自河北保定的電話。打電話的這位女子是他的老朋友,英利的投資者關系總監苗青。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便是英利無人不知的“小苗總”—英利董事長苗連生的女兒,英利投資者關系總監。
“英利計劃做碳減排先鋒。”素來干練的苗青言簡意賅地表述了想法。作為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蔣卻有一絲猶疑:中國目前尚無一家碳減排先鋒;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世界領域的合作伙伴多為傳統產業的企業,而英利是典型的新產業公司;作為全產業鏈企業,英利的減排難度會遠遠大于世界自然基金會其他的碳減排先鋒企業。英利能行嗎?
話還得從半個月前說起。2010年1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了一個可持續商業領導力能力建設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英利、尚德、聯想、國電、中鋼集團、招商地產、百度等不同領域的20多家企業。
在這個持續兩天的能力建設項目中,很多與會企業是第一次系統“觸碳”。世界自然基金會請到了世界各地在可持續發展和商業發展領域的知名專家和企業領導人,與這些企業交流,對商業可持續發展架構到全球各地的實踐及未來參與企業如何踐行進行梳理。
而讓苗青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環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美國做碳減排先鋒項目的同事通過視頻連線和英利等企業交流了綠色發展問題。《由綠到金》的作者丹尼爾·C·埃斯蒂的現場演講更是打開了企業綠色發展的思路。
兩天的會議很快結束,蔣也開始忙于手頭的其他事情。他沒想到,僅半個月后苗青即做出英利要成為碳減排先鋒的決心。“我們和英利已經是老朋友了。”蔣說。早在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京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上海、保定入選首批試點城市時,蔣就接觸到了英利。此后,他至少到過英利5次。
方向明確了,速度便不再成為問題。2011年的3月,英利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簽訂了意向書。在太陽能光伏領域,英利是全球第一家簽訂減排意向書的企業。如果英利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順利達成并公開諒解備忘錄,英利將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第28家、中國第一家碳減排先鋒。
此時,他們選擇的第三方機構德國萊茵TUV培訓與咨詢服務機構(下稱TUV)也介入這個項目,為英利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方案。TUV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光伏行業80%的客戶,然而對于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做大手筆的碳減排,這也是第一次。
“我們派出了9名同事,這是以前少有的陣容。”回憶去英利考察的當天,TUV大中華區副總監李佳告訴本刊記者,“苗青非常關注項目進度,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建議。”
然而,當天同樣參會的尚德為什么沒有成為碳減排先鋒?蔣解釋說,光伏企業都在向前跑,但企業的側重點不一樣,英利的這步棋跟其整體發展戰略非常相關。英利從上到下,無論是技術、戰略發展還是營銷、投資等部門都非常支持碳減排。
英利首席戰略官馬學祿向本刊記者表示:“我們要從戰術和戰略兩方面考慮。戰術方面就是我們發展光伏和風力發電燈一系列新能源,減少企業的碳排放。但是從戰略上講,我們還要把低碳的理念和老百姓的生活相結合,使人們的消費觀、生活態度發生轉變,這樣才能達到建設低碳城市的目的。”馬學祿還有了另一個身份:英利首席氣候官。
由綠到金
2011年5月27日,蔣對這個日子記得非常清楚,這一天保定市政府、英利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就英利入選碳減排先鋒正式簽訂了意向書。
TUV也從這一天開始正式做評估、做方案。
“世界自然基金會要求英利的減排目標是10%~12%,這是一個相當高的門檻。”TUV項目經理童小告訴本刊。苗青也感覺到了事情的難度和壓力,她提出是否可以降一些。童小毫不諱言地說,英利作為一個全產業鏈的企業,如果按照可口可樂等公司的減排標準來要求的話,的確有些不公平。最后,TUV、英利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三方經過協商,給出的結果是8%。盡管如此,這在光伏行業也是前所未有的。
據以往經驗,碳減排先鋒企業一般通過低碳、能效兩個手段來完成碳減排先鋒的任務。TUV的工作任務便是通過碳減排報告、能效的評估,從低碳和能效的手段上,找出來企業節能的空間,找到企業的低碳之路,制定出減排的策略達到制定出來的規劃。他們最初分了兩個組,分別就減碳和能效管理開展工作。如,他們建議英利在廠區房頂上使用太陽能電池板。
TUV的解決方案會涉及到很多方面,從各個領域尋找企業節能的潛能。包括人員管理、人員培訓、現場調查、現場電壓發電、節能空間,設備運行的概率狀況、耗能狀況,用能分析、經濟上的單位成本用能等。通過多方面的比較,找出來企業用能的差距,哪個地方是高的、哪個地方是不合理的,在管理上、技術上找出節能的改善空間。
TUV培訓咨詢項目經理田雨說:“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我們做一個技術支持方。不能簡單的說英利節省的是碳還是能效,其實二者是一體的,只是說這是兩個路徑而已。實際上,碳也是跟能源息息相關的。”去年年底,TUV完成了他們的合作項目,提交給世界自然基金會。
李佳總結稱,有一些企業是在管理方面效率比較高,而有些企業管理手段比較弱,沒有能源管理這一項,因此能源的浪費從根本上就無從知道,因此很多企業在這一塊的浪費是相當大的。而在所有節能減排的空間中,技術是更重要的,能源管理是通過技術管理手段來實現的,通過技術發現一些改善的空間和措施。
“光伏產業在生產過程中一樣有能源的消耗,我們只是發現了空間,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議。”田雨稱,太陽能行業不是傳統產業,通常人們認為要節能也要在傳統產業里做,因為他們節能降耗的空間相對更大,新型的高科技企業節能降耗的空間小。其實不然,新興產業里也有很大的節能空間。
李佳認為,英利的解決方案中亮點很多,技術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從提純一直到生產光伏組件的環節,從頭到尾,TUV的解決方案貫穿其中。他們重點解決的是能源的有效利用問題。
此外,從管理角度,讓企業有一個節能的意識很重要。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能源管理的意識,沒有制定相應的措施,即便浪費,企業也并不以為是浪費,這是最可怕的。即便在小小的隨手關燈的習慣上,國外一些企業就做得很好,一年節能減排的數字不在少數。
英利動力部門經理趙濟良是這個項目的具體執行者,他說,英利不但生產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發電站,而且生產過程中也在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大大降低了單位產品能耗,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
同時英利也知道還有許多工作沒有做到,還有很多努力空間。趙濟良著重于生產工藝的變革。他認為,爭取碳減排先鋒,標志著英利集團將在碳減排方面邁出一大步。
“從此,我們將接受世界自然基金會獨立審核方,社會公眾的監督,監督英利在碳減排先鋒這個領域的實際進展,見證英利在碳減排方面取得的點滴成果。”趙濟良稱,“作為社會活動和生產力發展極度活躍的企業,尤其新能源行業當中的企業,更應當成為低碳減排的主力軍,我想在工作生活當中,企業也好,個人也好,我認為也不愧說一句話:不以談減排作用小而不為,不以浪費能源不多而為之。”
李佳預計,英利把整個解決方案落地貫穿到整個產業鏈的始終,大約需要小半年的時間。英利在機器配置和人員培訓等方面都需要改善,而一旦開始實施,便可節省成本的2%~3%。此外,英利作為上市公司,此舉的綠色發展有利于其品牌形象的樹立,從而得到更多股東認可和商業機會等。
前景可期
“英利真的要大干一場了。”TUV的一位技術人員這樣告訴本刊記者。在合同能源管理破土并一夜之內遍地開花的今天,企業一般會把能源系統管理的重任交給專業企業來做。而英利正在獨自做能源管理體系。
本來,英利打算把這個項目交給TUV去做,但隨著入選碳減排先鋒的進展加速,加上巨大的減排壓力,苗青再度拍板:英利自己來做能源管理體系,隨后她便派出專業人士到TUV取經。
“這對英利是個很大的壓力和考驗。”蔣說,碳減排先鋒是個榮譽,但英利需要做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因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對企業的減碳要求,一定是超過企業自身的目標,超過國家對該行業的要求,超過業內最好水平的。也只有這樣,碳減排先鋒企業才能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每年的兩項評估。
于是他表示,由此可見,英利是實事求是地在做這件事,而非以此為噱頭和宣傳。碳減排先鋒不是一個概念,而是責任,企業要以降低企業成本、降低能耗為出發點,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蔣說,成為碳減排先鋒需要經過六步:前期溝通接觸簽訂意向書,選技術合作伙伴(如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英利共同選擇TUV),去公司現場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盤查,和技術合作伙伴制定計劃和達成方案,審核方案并提交全球總部進行討論,最后全球發布。而英利的腳步已經走到了第六步。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英利的行為很有示范意義。以英利的案例作為契機,可以向業界證明光伏行業制造過程可以低污染、低耗能,從而鼓勵光伏產業大規模的生產及廣泛應用。他們希望英利通過減碳盈利,從而帶動光伏行業其他企業,看到企業的綠色發展方向。
蔣認為,英利在碳減排方面的經濟效益是很值得期待的。他以IBM為例,IBM在過去的17年里共投入3億美元在碳減排先鋒項目中,盡管IBM的速度增長較快,但IBM的碳減排總量卻是下降的,IBM的碳減排先鋒項目在近3年里獲得了2.5倍的收益。
按照2020年全球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計算,碳減排量至少10億噸。財政部曾經發布開征碳稅的研究報告,指出可計劃2012年征收碳稅每噸10元,2020年每噸40元。到2020年,如果國內光伏發電安裝量達到3000萬千瓦的話,初步推算,至少有600億元碳減排收益。
在光伏行業處于寒冬的背景下,英利此舉意義尤其不一般。去年下半年,全球光伏業形勢嚴峻,中國光伏企業幾乎哀鴻一片,英利的效益也開始陡轉下滑。
上帝關上一扇門,也打開了一扇窗。開源受阻的光伏產業,節流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出路呢?
在合同能源管理破土并一夜之內遍地開花的今天,企業一般會把能源系統管理的重任交給專業企業來做。而英利正在獨自做能源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