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俄烏沖突的加劇,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名單在不斷延長:從金融機構、科技產品,到政府組織、政治人物,再到民間個人,甚至貓都位列其中。然而,西方卻始終不敢對俄羅斯的能源產業輕舉妄動,即便將俄羅斯踢出SWIFT組織,對其80%的金融產業進行制裁,但對涉及能源出口的機構和企業,還不敢染指。唯恐一旦下手,后果很可能如英國
伴隨著俄烏沖突的加劇,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名單在不斷延長:從金融機構、科技產品,到政府組織、政治人物,再到民間個人,甚至貓都位列其中。
然而,西方卻始終不敢對俄羅斯的能源產業輕舉妄動,即便將俄羅斯踢出SWIFT組織,對其80%的金融產業進行制裁,但對涉及能源出口的機構和企業,還不敢染指。唯恐一旦下手,后果很可能如英國殼牌石油公司那般“打臉”——2月28日宣誓制裁,3月5日稱因別無選擇,不得不購買俄羅斯的原油,以便及時滿足歐洲市場需求。
傳統能源依然舉足輕重,俄烏沖突對于新能源的發展影響幾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副院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在邦認為,由于國際局勢的動蕩,傳統能源在近期會處于強勢地位,從長期來看,對于新能源發展將是利好。
01
傳統能源的“蛋糕”,瓜分矛盾與日俱增
此次俄烏矛盾激化的始作俑者,無疑是美國。美國挑唆俄烏關系的利益出發點之一,就是為了擴大其在歐洲的能源出口市場。
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技術優勢,美國頁巖氣在世界首屈一指。2020年,全球85%的天然氣供給增量來自美國,美國占全球天然氣貿易量的11%,僅次于俄羅斯的16.2%。
當慣了老大的美國,不會滿足于第二的位置,更何況美元不斷大放水,為了不引發覆水難收的通脹,美國急需通過貿易市場,實現美元回流。
放眼全球,有錢缺氣的地方,就是歐洲。美國要在歐洲擴大天然氣市場份額,俄羅斯是最大阻礙。
歐洲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運輸,美國對歐洲的能源輸送則為LNG(液化天然氣)。相比美國的天然氣需橫跨整個大西洋,俄羅斯緊鄰歐洲,而且LNG比起管道天然氣,還多出了一大筆液化再氣化的成本,這導致美國很難通過正常競爭,在和歐洲的天然氣貿易中贏過俄羅斯。
去年3月,烏東局勢緊張,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僅2021年二、三季度,美國就從與歐洲LNG貿易中凈賺超過20億美元,一舉改變了曾經利益微薄甚至倒掛的情況。
嘗到甜頭的美國,自然要“再接再厲”,歐洲局勢越混亂,對于其從中通過天然氣貿易獲利就越有利。如果還能讓俄羅斯成為亂局的焦點,那更是一箭雙雕,烏克蘭就成為那支被美國射向俄羅斯的箭。
對于俄羅斯,其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主要有8條,其中三條需經過烏克蘭,烏克蘭每年靠收取“過路費”,就能有幾十億美元收入。出于節流考慮,于是有了繞過烏克蘭,從波羅的海直通德國的“北溪2號”。
俄烏矛盾激化,德國不得不宣布北溪2號停工,損失慘重;整個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10余倍,陷入“斷氣”恐慌;烏克蘭是不用擔心收不了過路費了,可惜自己國家的路都快走沒了;俄羅斯的天然氣也暫時無法輸出;在這“多輸”的局面下,美國一家“躺贏”。
王在邦認為,傳統能源分配不均,且不可再生,屬于存量市場,而存量市場就意味著紅海——空間小,競爭大,為了搶奪市場,瓜分蛋糕的各種不正當和居心叵測的手段就會輪番上演。
02
新能源,機會廣闊的增量市場
王在邦表示,俄烏局勢,讓我們再度看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尤其對于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都存在不小的進口依賴:45%左右的天然氣和70%左右的石油都依靠進口,能源安全系數很低。
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問題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為我國新能源發展提供了可持續性動力,新能源的發展已勢不可擋。過去一年,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新能源的占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我國朝著新能源轉型的趨勢已逐漸明朗。
此次國際局勢突變,且由于多方勢力參與其中,俄烏局勢短期之內,很難緩解或解決,甚至不排除進一步擴大、蔓延的可能,進一步凸顯了加快新能源發展的緊迫性。
此次俄烏戰爭,是全球新能源發展的一波強效助推。俄羅斯不僅天然氣儲量、出口量豐富,也是第二大原油生產國,日均原油出口量僅次于沙特,位列全球第二,是絕對的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被制裁,其國內的能源出口受阻,傳統能源的全球供應量日益緊張,這勢必會導致油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
王在邦表示,傳統能源的價格上漲,會刺激新能源的發展,市場需要找到更低成本,且供應受國際局勢影響相對較小的能源替代,這是市場規律的必然要求。
長期看,傳統能源有不可替代性,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發展將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呈現某種“蹺蹺板”現象,新能源將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趨勢。
03
新能源崛起,或將利于世界和平
王在邦認為,這場美國利用其世界霸權坐收漁利的事件充分表明:傳統能源籠罩下的世界,霸權國家贏家通吃,其他國家可能連一口湯都喝不到,即使有,那可能也需要用血淚為代價才能換來。
美國近半個世紀的霸權地位,就是通過美元與石油強綁定的“石油美元體系”形成和延續的。石油美元是指在國際貿易上,石油輸出國出售石油獲取美元,再用美元進行美元相關投資的體系。
只要石油還穩坐世界能源頭把交椅,美國依靠石油美元的霸權體系就很難動搖,因為美元總是資本逐利和避難的第一選擇。通過美元—石油—美元計價金融資產的循環,美國就能“旱澇保收”。
經濟好的時候,自不必說,如果經濟形勢不好,那通過無限透支美元,就像現在一樣,讓這些美元去全世界尋找優質資產,再通過美元加息,攪動世界局勢制造恐慌等手段,加速美元回流,還提升了美元價值,并趁機大肆惡意并購。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演練,美國在這方面的操作早已爐火純青。
毫不夸張的說,石油-美元體系,讓全世界都成為美國的韭菜。“通過美元在世界范圍的流動,大肆收割,哪株韭菜不聽話,那就是侵略和制裁二選一,甚至‘買一贈一’,如此一來,世界豈能不亂?“王在邦說道。
在建國24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只有16年沒有參與戰爭。當今世界,發展和能源缺口之間的矛盾本就在不斷擴大,能源安全已成為世界級發展問題。
因此,發展新能源,不僅有助于調整和優化世界能源結構。王在邦相信,如果有一天,新能源真的能取代傳統能源成為主流能源,必將啟動一個嶄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憑借挑起戰爭、騷亂世界地緣政治,操縱國際金融秩序來割韭菜。
世界上會減少很多由于不可再生能源引發的紛爭,各個國家,能更好的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條件,量身定制新能源結構,而不再陷于單一能源種類間你死我活的爭斗。
作者:楊成純 來源:燃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