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緩緩駛過新疆西部合盛硅業有限公司坐落于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廠區,32座工業硅爐兩兩一組壯觀地羅列著,其中16座正在全負荷運轉。數千米之外,是新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光伏產業園,園區管理辦公室墻上“離試機還剩140天”的倒計時時刻提醒著進進出出的員工。
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冬天似乎從未曾降臨這里,當國內多數光伏企業因國際市場萎縮而不得不紛紛“停產、破產清算”之時,這里的光伏產業卻是風景這邊獨好。除了合盛硅業和新疆大全,新疆天宏基硅業有限公司、新疆晶鑫硅業有限公司、新疆豫豐光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太陽能光伏企業早已落戶于石河子,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鄭明建介紹,這些企業均在生產中。而石河子只是新疆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新疆發改委獲悉,今年,橫店東磁、上饒光電等6家大集團有在新疆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意向。新疆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這些企業擬投資建設的產能均很大。
不過,這里的企業和政府也正在為爭取差別化產業政策發愁。根據工信部《關于促進新疆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對新疆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但準入門檻較高的行業,允許根據周邊資源保障能力和市場需求狀況,適當降低新疆和改擴建項目的規模要求,適度發展。
難可比擬的優勢
石英砂資源豐富、光照充沛、荒漠廣袤,新疆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據了解,新疆北疆沿阿勒泰山、天山一帶擁有豐富的石英硅資源,僅在準格爾地區探明的儲量就達1.2億噸,品質達95%以上;新疆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水平表面年輻射總量5.3×109-6.7×109焦耳/平方米,年峰值日照時數在1600-2200小時之間;同時,新疆幅員遼闊,總面積達166萬平方公里,而其中大部分為荒漠、戈壁灘,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鋪設太陽能光伏列陣。
但是,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呂錦標在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年會上坦承,這些都不足以吸引生產企業到新疆投資,新疆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最大優勢是低廉的電價。
呂錦標進一步介紹,動力電約占多晶硅生產成本的30%,是影響太陽能電池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開發區提供的信息,由于煤炭資源豐富,新疆工業用電價格均在0.5元以下,像石河子這樣擁有獨立電網的城市,企業用電成本僅為0.31元,企業如果自備發電機組,成本則可降至0.2元左右。而全國工業用電價格基本都高于0.5元。
當然,新疆還具備政策比較優勢。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為支持新疆特色產業發展出臺了差別化的產業政策,為新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自治區政府也正在抓緊制定稅收、電價、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并積極鼓勵通過政府采購,建立大型并網、離網電站的方式擴大疆內光電應用與光伏產業的發展。
資源優勢和政策支持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保證了企業即使在市場極度低迷時期仍能盈利。鄭明建告訴記者,合盛硅業的生產成本和新疆大全的估算成本均在18美元以下,“只要技術不落后,在新疆投資的中上游生產企業,成本控制在20美元并不難。”
制造和應用兩條腿走路
規模化的光伏發電市場,是帶動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現實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生產制造大國”、“終端應用小國”。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統計,2011年,中國多晶硅產量達82768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35%;太陽能電池完成累計產量12.9839吉瓦,約占全球份額44%;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僅占全球光伏裝機總量的11%。
新疆的數據剛好與全國相反。據了解,2011年新疆生產多晶硅3000噸、太陽能電池組件200兆瓦,分別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6%和1.5%,但新疆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卻占全國23%,光伏發電量更是占比達28%。
新疆是全國首個全面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并取得顯著成效的省份。根據自治區經信委提供的資料,自治區先后通過實施“光明工程”、“送電到鄉”工程,以解決邊遠無電農牧區的電力供應問題,共計推廣光伏發電43兆瓦;在國家金太陽工程推動下,新疆推廣應用示范工程10.5兆瓦(包括微網系統);2010年通過特許權招標,分別在哈密、吐魯番、和田建設3座20兆瓦光伏并網電站,總功率達60兆瓦。
對于太陽能光伏產業這個名詞,自治區經信委副主任蘇國平更愿意將它讀成“太陽能和光伏產業”,以強調光伏發電在整條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即終端應用的發展才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最終保障。尤其是在新疆這個區域市場,形成高純度多晶硅原料、太陽能級硅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控制及逆變器、光伏發電系統應用為一體的光伏產業鏈,能提高疆內產業的抗風險能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出,力爭到2015年,自治區多晶硅產能超過1萬噸,太陽能電池產能600兆瓦,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超過2000兆瓦。
招商引資的方向,實實在在體現了自治區發展光伏發電的決心。記者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宣辦了解到,在近期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招商引資額約占總簽約額的35%,且這些資金均投向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建設。
到新疆好“過冬”
目前,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處于“寒冬”已是共識,但新疆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投資卻熱情高漲,這高漲的熱情背后可以讀出許多意味深長的東西。
作為內地一家單晶硅片的中型生產企業,常州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日前決定到新疆投資建設光伏發電站,總經理殷國慶認為,這是一種被動的“過冬”法,但也是必然趨勢。
在生產制造環節面臨“越生產越虧損”的困境時,太陽能光伏生產企業將產業鏈延伸至終端應用環節,用光伏發電的盈利補貼中上游生產環節的虧損,這可以讓企業繼續生存下去,等待市場良性循環的一天。
一千瓦火電的投資成本為3000元,太陽能光伏則需要10000元,全世界范圍內太陽能光伏發電都依靠國家補貼生存,而在國內,即使享受了補貼,太陽能光伏發電環節還是無法實現盈利。只有兩種途徑可以降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使其自食其力。第一種就是提高太陽能光照時間,從而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第二種就是從工業硅生產環節開始降低成本,減少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投資。
而新疆恰恰具備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的天然優勢。殷國慶認為,在新疆,開展大規模開發利用和中上游成本內部消化,即使在當前1元的上網電價背景下,光伏發電仍可以實現盈利,起碼可以減少中上游的虧損。
常州益鑫向終端應用延伸的模式,只是太陽能光伏生產企業為了生存被動延伸產業鏈的一種選擇,更多生產環節的企業選擇了向生產的下一個環節延伸,如新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
新疆大全坐落于國家級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開發區重點培養的太陽能光伏企業。據鄭明建介紹,依仗技術優勢和石河子的電力優勢,新疆大全在多晶硅生產環節盈利不薄。但他仍建議企業抓緊布局全產業鏈,以增加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事實上,新疆大全已經打算將本來分步構建產業鏈的計劃提前實施。據了解,新疆大全原計劃在園區內建設年產2萬噸多晶硅、1000兆瓦硅片、500兆瓦電池組件,及配套2×330兆瓦自備電廠等輔助工程。
擴大生產規模是企業降低成本最直接的辦法。據統計,兩條年產1500噸的多晶硅生產線需投資21億元人民幣,折算到每噸產能為70萬元,而兩條13000噸的生產線需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折算到每噸產能僅25萬元,規模效應十分明顯。
記者從新疆發改委獲悉,今年,橫店東磁、上饒光電等6家大集團有在新疆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意向。新疆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這些企業擬投資建設的產能均很大。
當然,對生產成本無法降低的企業來說,停產減虧也是一種理性選擇。鄭明建說,沒有企業在滿負荷生產,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新疆也會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