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相關企業專利的質量和數量一騎絕塵,國家電網“一家獨大”,光伏行業緊隨其后。
2022年,新能源行業的裝機量取得爆發式增長。
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國風電裝機達到3.6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3.7億千瓦。國家能源局預計稱,2022年全年風光新增裝機量或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以此計算,同比增速或將達到20%。
電力行業相關企業專利的質量和數量一騎絕塵,國家電網“一家獨大”,光伏行業緊隨其后。
2022年,新能源行業的裝機量取得爆發式增長。
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國風電裝機達到3.6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3.7億千瓦。國家能源局預計稱,2022年全年風光新增裝機量或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以此計算,同比增速或將達到20%。
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以及高景氣度的賽道,新能源行業的創新實力和發明專利表現值得關注。以此為背景,第一財經聯合智慧芽(PatSnap)深度剖析中國新能源行業專利情況,調研了新能源行業的100家重點公司,從發明專利的申請量、獲得授權的數量、發明專利市場價值和被引用次數四個維度進行觀察。
從新能源行業發明專利的整體表現看,過去12個月(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92120件,同比前一年增速達到21.5%,高于全行業增速約9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37289件,同比前一年增速達到28.4%,高于全行業增速約15個百分點。
第一財經記者將入圍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的中國企業進一步細分為電力、光伏、石油、煤炭四大門類。從占比情況來看,電力行業相關企業專利的質量和數量一騎絕塵,國家電網一家獨大,光伏行業緊隨其后,巨頭云集的石油和煤炭行業的發明專利表現總體落后于前兩大門類。
國家電網“一家獨大”
第一財經記者對比榜單數據后發現,不論是從發明專利的申請量、獲得授權的數量、發明專利市場價值還是發明專利被引用次數維度看,電力行業相關企業在專利數量和質量維度都是一騎絕塵,整體表現遠超過光伏、石油、煤炭三大板塊的企業。
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網”)為例,2021年和2022年,該公司在新能源行業專利發明四個維度的總體表現都十分突出。
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數據顯示,國家電網2021年和2022年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分別位列榜單第4位、第9位;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位列第2位、第6位;發明專利總價值分別位列第18位、第17位;發明專利總被引次數均位列第4位、首位。
據國家電網官網,2020年,該公司申請發明專利1434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6260項;截至2020年年底,該公司累計擁有專利97548項,其中發明專利38025項。國家電網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累計擁有量連續10年排名央企第一,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排名央企第一。
國家電網2021年專利信息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該公司共獲得中國專利獎22項,其中銀獎4項,優秀獎18項,累計獲獎數量位居能源行業企業第一。
而國家電網專利創新成果“一騎絕塵”的背后,離不開該公司雄厚的科研人才儲備。
據國家電網官網,截至2019年底,國家電網科技人員3.41萬人,其中,研究與實驗發展(R&D)人員2.66萬人,其中:國家級專家人才365名,包括兩院院士7名(在職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3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2名,“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支、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2家,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5名,全國技術能手64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74名。
在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的中國企業中,光伏企業的占比僅次于電力企業,上榜的光伏企業中,既有隆基綠能、陽光電源(300274.SZ)、晶科能源等實力雄厚的頭部公司,也不乏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道新能源”)這樣成立不久迅速躥升的黑馬公司。
光伏行業中,頭部企業如隆基綠能、陽光電源、晶科能源等均重金投向技術研發。
2021年,隆基綠能研發投入43.94億元,營收占比5.43%。從2012年公司上市至2022年年中,該公司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60億元。
“公司從2018年開始啟動HPBC技術的研發,到2022年投入量產,投入的資金超過10億元,期間研發團隊經歷了多次失敗與嘗試,最終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2022年11月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記者在內的采訪時透露。
過去一年內,隆基綠能股價自6月底漲到67元后便一路下挫,截至2022年12月23日尾盤跌破40元整數關口,創下2021年3月以來新低。該公司同期的市盈率走勢與股價基本一致,最高值超過52倍,2022年底降至25.84倍。
陽光電源2022年半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支出7.23億元,同比增長42.52%,先后承擔了20 余項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主持起草多項國家標準。
員工結構方面,該公司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40%,遠遠超過光伏逆變器行業的同行公司錦浪科技和固德威。后兩家公司過去三年的研發人數占比在18%至20%區間內,僅為陽光電源的一半左右。
“在國內外市場巨大潛力的吸引下,市場競爭仍十分激烈,如果公司在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和成本控制方面不能保持領先優勢,公司產品面臨產品毛利率下降的風險。”陽光電源此前在投資者平臺公開回復稱。
陽光電源重視研發創新和人才投資帶來的紅利就是較亮眼的專利成績單。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公司財報發現,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新增344項專利權,均系原始取得。截至2022年6月份,該公司已累計獲得專利權2338項,其中發明956件、實用新型1196件、外觀設計186件。
過去一年內,陽光電源的股價坐上了過山車。股價從2021年底的140元/股高位震蕩下跌,到2022年4月底跌破60元/股,市值直接腰斬。該公司2022年底股價震蕩上行至120元/股,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同期,市盈率最高值為130倍,創下2015年以來新高,最低值為53倍左右。
2021年和2022年,晶科能源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總價值、發明專利總被引用次數四個維度均入圍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尤其是2022年發明專利總價值高居榜單首位。
過去的兩年半,晶科能源累計投入68.97億元用于自主研發。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投入分別為20.49億元、26.37億元、22.11億元,占比分別為6.5%、6.9%、6.6%。2022年上半年,晶科能源的研發人員共計1661人,研發人員數量占公司總人數的4.05%。
成立于2018年的一道新能源,在四年時間內,出貨量進入中國光伏企業前十名,中標量進入前五名,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專利授權目前達到117項,發明專利占比接近一半,申請量350余項。
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的中國企業榜單顯示,2022年,一道新能源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位列榜單第80位,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列第86位,發明專利總被引次數位列第34位。
一道新能源CTO宋登元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的創始團隊中,負責人對于技術特別是光伏技術的內涵和外延理解比較深,團隊核心人員技術積累也較為深厚;仡櫣緩膭偝闪⒌浆F在的4年多的時間,我們認為技術路線走得非常對,也正好趕上了光伏電池技術迭代的紅利期。”
同樣,一道新能源十分注重研發上的投入。據一道新能源官網,該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10%,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研發設備超過億元。
專利成果方面,一道新能源目前擁有各類發明專利技術5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49項。官網資料顯示,該公司自主研發的輕質化柔性組件,其重量為傳統組件的30%,無需支架安裝,解決了整縣推廣的痛點問題,填補了行業空白;自主研發的C端太陽能移動電源填補了國際空白;海上漂浮式光伏電站建設、大跨距柔性支架應用等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財經記者在盤點2022年在股市炒得火熱的光伏股時發現,2022年光伏行業股價漲幅居高的光伏明星公司絕大部分都不處在“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這條核心產業鏈上,而是集中在邊緣“航道”,例如膠膜、石英坩堝、金剛線等輔材環節。
例如,石英坩堝“第一股”歐晶科技從2022年上市至年底,股價漲幅為534.12%(以申購價計算),漲幅位列光伏股首位;主營焊帶業務的宇邦新材,從2022年上市至年底股價漲幅為181.46%(以申購價計算);光伏接線盒企業快可電子從2022年上市至年底股價漲幅為216.16%(以申購價計算); 金剛線龍頭岱勒新材2022年股價漲幅為153.05%;微型逆變器企業昱能科技從2022年上市至年底股價漲幅為248.77%(以申購價計算)。
這些明星企業股價“起飛”主要受益于光伏輔材環節的需求增加,在產業景氣度提升的大背景下,光伏產業鏈各主要環節集中大幅擴產,而與之配套的輔材環節相對滯后給相關輔材企業帶來了增長空間。
但是,高股價未必對應高的研發創新實力。上述股價“起飛”的明星光伏企業均未出現在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的中國企業名單上。
“三桶油”名落孫山?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石化產業規模浩大并近年來延續良好發展勢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石化行業進出口總額5157.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其中出口額1716.4億美元,同比增長24.6%;進口額3440.8億美元,同比增長30.7%。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石化行業2022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28500家,比2021年同期的26677家增加了1823家,石化行業占全國工業總量的比重有較大提升。
不過,石化行業也面臨所有資源和能源密集型行業都有的痛點——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在降碳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訴求下,傳統石化企業向新能源行業的綠色能源轉型刻不容緩。
第一財經記者對比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的中國企業名單發現,總體來看,石化企業寥寥無幾,近兩年日賺超10億元的“三桶油”在新能源專利榜單中“名落孫山”。
據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數據,中國石化在2021年的專利申請量排第97位,2022年掉出前100位。2021和2022年中,該公司的發明專利市場價值和被引用次數均未擠進前100名。
另外“兩桶油”,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未出現在榜單中。
雖然在新能源發明專利中國公司前100中表現不理想,中國石化在新能源領域已經做了不少鋪墊工作。
“在新能源領域,我們在氫能方面獲得的專利比較多。但是,目前這個產業發展得相對沒有那么快,沒有那么多玩家在做這個(行業),相對應得表現為專利被引用次數較少。我們認為自己更多的是作為央企的擔當,承擔著引領行業的作用,引領國家需要的行業的發展!鄙鲜鋈耸垦a充道。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中國石化這一宣稱“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石化巨頭在新能源的氫能產業的布局情況,發現該公司自2019年以來,在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的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材料領域幾乎一個沒落下,以投資、合作、引進等各種方式“織”起新能源氫能產業鏈網絡。
在新能源氫能產業鏈的用氫環節,中國石化選擇戰略投資獨角獸企業如重塑股份、中鼎恒盛、舜華新能源。在制氫環節,中國石化通過與康明斯合資成立合資公司、與隆基綠能合作擴大“朋友圈”。在儲氫和加氫環節,中國石化“第一個吃螃蟹”,早在2014年建成國內首條、也是目前最長的輸氫管線——全長42千米的中石化巴陵石化氫氣輸送管線,并且發展至今已建成3條氫氣長輸管線。
中國石化總經理趙東此前表示,截至2023年1月1日,中國石化擁有兩院院士24人,研發人員超過2萬人。截至2021年底,中國石化累計申請專利約9.03萬件,授權5.49萬件,專利綜合優勢居于央企首位。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另外“兩桶油”的年報發現,另“兩桶油”這兩年起也已陸續啟動對新能源業務的布局。
2021年起,中國石油不僅成立了深圳新能源研究院,還在北京建成投運了首座油氣氫電非綜合服務示范站。2022年8月,根據公司新能源戰略規劃,中國石油將其“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更名為“油氣和新能源分公司”。
研發投入方面,2021年,中國石油研發投入237.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5%,占營業收入的0.9%。截至2021年年底,該公司在中國及海外共擁有專利大約19145件,其中在中國獲得專利1983件。
中國海油在2022年上半年成立了新能源分公司,以統籌海陸風光發電等新能源業務,并在同期提出大力推動CCS/CCUS研究,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擇優發展陸上光伏發電。
“中國海油將積極發展新能源,每年資本開支的5%至10%將用于海上風電,以保持與全球同步的能源轉型的步伐!敝袊S褪紫攧展僦x尉志日前再次這樣公開強調新能源業務的重要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三桶油在最近兩年新能源發明專利中沒有位居前列,但是在新材料領域,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公司專利發明成果很多,排名靠前,可進一步閱讀第一財經此前報道《突破外國壟斷,這些上市公司引領新材料專利大比拼》。
“全軍覆沒”的煤炭企業:“黑金子”轉型升級遇難題?
在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煤炭企業向新能源行業轉型同樣具有必要性。
海通證券在煤炭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由于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煤炭企業投資方向或主要轉向上下游產業鏈或新能源,當前仍在積極轉型中。
煤炭企業向新能源行業轉型具備一系列天然優勢。
“一方面,煤企具有產業優勢,能源開采、裝備制造經驗成熟,擁有穩定的下游電廠、化工客源,以及先天地域優勢,大型新能源項目與煤炭資源分布重合度較高。”安信證券在研報中分析稱,另一方面,近年來煤炭行業資本開支明顯下降,但煤價大幅增長,煤企尤其是優質大型煤企在手現金規模大幅增加。
但是,第一財經記者對比智慧芽新能源行業專利TOP100的中國企業名單時卻發現,煤炭企業在新能源行業專利創新方面的表現墊底,前100家企業中,沒有一家煤炭企業。
煤炭企業緣何在新能源行業的專利創新表現上被遠遠“甩”在后面?
一方面,煤炭資源在能源保供中的“壓艙石”的特殊地位,決定了煤炭企業向新能源行業轉型動力不足,轉型仍在起步階段。另一方面,煤企在朝著新能源轉型升級中,仍存在諸多核心技術瓶頸還未攻克。
我國富煤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短期內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替代。即便是在“雙碳”目標下,目前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仍過半,煤炭企業肩負能源保供、兜住底線的首要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表示:“深刻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煤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是符合當前基本國情、基本能情的選擇。”
2021年7月,謝和平院士團隊在《碳中和目標下煤炭行業發展機遇》報告中指出,鑒于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所處階段,煤炭消費量占比雖下降,但在能源體系中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越來越凸顯。結合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預計我國在206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后,仍需要煤炭作為電力調峰、碳質還原劑以及保障油氣供應安全等。
據業內機構測算,到碳中和時,我國每年的煤炭需求量仍需12億噸左右。
以國內頭部煤炭企業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國神華”)為例,該公司于2022年中旬才開始發力能源轉型升級,該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新能源行業專利數據前100名中沒有出現似乎解釋得通。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6月10日,中國神華的控股子公司神華北電勝利能源有限公司與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國能勝華新能源(錫林郭勒)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75億元,經營范圍包含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風力發電技術服務、儲能技術服務、新型能源技術研發等。
不過,近年來中國神華正在通過參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開發新能源項目的形式力推新能源業務發展。
據中國神華官網,該公司參與設立的北京國能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和北京國能綠色低碳發展投資基金,已陸續在山西、江浙、兩湖等地投資風電、光伏項目。另外,該公司已與呼和浩特市政府等合作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參與呼和浩特市“零碳”產業園區、“零碳”城市建設中光伏、風電、地熱能等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
但是,從“黑金子”煤炭業務到新能源業務,煤炭企業仍需要攻克技術壁壘、高精尖人才匱乏等難題。
“從煤炭產業到新能源業務,實際是從資源依賴型產業向技術驅動型、市場競爭型產業的轉變,不是光有資金和資源、僅靠行政力量或做幾個項目就夠!币晃粐鴥让浩髢炔咳耸糠治龅馈
作者:陸如意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jianping